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二 )


颈托、固定支具、脊柱板的使用、伤员搬运 , 这些平日在医院手术室里很容易的工作 , 在天寒地冻、容易打滑的雪地上却成了难事 。 “想游刃有余 , 没有别的办法 , 只有反复练习 。 ”王昊说 , 每次演练 , 团队都要多角度记录 , 对照录像中的问题反复练习 , 不断改进 。
“摔跤、流汗甚至流血都是常事 。 但是没人叫苦 , 反而都憋着一股劲 。 ”队员曾峥说 。 那段时间 , 康帅和王昊经常是从当日6时开始工作到次日凌晨 , 房间里的灯光甚至彻夜长明 。
冬奥会首席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周建新也多次到首钢滑雪大跳台 , 指导医疗保障团队工作 。 由于大跳台项目的挑战性和危险性 , 这里的医疗救援也受到国际奥委会科学和医疗委员会官员的特别关注 。 国际奥委会的医疗官员特别针对保障团队的装备和药品、救援流程和紧急预案等进行考察 , 给予高度肯定 。
艰苦的练习效果明显 , 队员们配合越来越默契 , 救援效率和效果越来越好 。 正在大家暗自松一口气的时候 , 到赛场考核救援工作的国际雪联竞赛主管又给团队出了两道“难题”:起跳平面距离地面12米高 , 运动员如果在此处坠落 , 伤情会非常严重 , 怎么才能用最快速度把伤员平稳地运送到落地区进行救援?运动员坠落在倾斜角度近40度的坡道上 , 因疼痛焦躁而卷曲身体 , 如何安全固定运动员 , 防止运动员和救援者从坡道滑落?
这“当头一棒”让保障团队再次警醒 。 经过团队反复设计和练习 , 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 。 “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认为我们的处置是准确的 , 固定和转运非常专业、安全和快速 , 我们是一个团结和装备精良的团队 。 ”康帅说 , 这是给队员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
除夕 , 保障团队是在雪上度过的 。 清晨6时出发 , 6时30分许全部就位 。 “运动员”从赛道上飞速滑下时突遭意外 , FOP团队各司其职 , 快速有效将“伤员”转运……一场雪上全要素演练 , 成为全体队员最难忘的除夕记忆 。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流过多少汗都值得
冬奥会真的来了!
“赛场有运动员摔倒 , 裁判中止比赛 , 示意医疗介入!”
“FOP呼叫医疗官 , 吴瑞卿医生已进入赛场查看伤员 。 ”
“伤者右腿部着地后疼痛无法行走 , 需要转运!”
医疗团队携带脊柱板、颈托和急救包进场 , 两分钟内将伤员运至场地外 , 比赛继续;保障队员、骨科医生曾峥快速评估伤情 。
“FOP呼叫医疗官 , 怀疑伤者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 需转往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 ”此时 , 距运动员受伤时仅过去4分钟 。 15分钟后 , 伤者被转运至定点医院;半小时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 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 , 已经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
从2月3日首个冬奥会训练日开始 , 这样的场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经常出现 。 由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初君盛和国际医疗部护士长杨志凤带领16位医护骨干和4名高校志愿者组成的FOP医疗站和赛道医疗点团队 , 承担着比赛场地救援和医疗保障的最前沿任务 。 同时 , 观众医疗保障工作也已经启动 。
“每天6时到场地 , 部署各点位工作 , 等待观众入场;最后一名观众离场后 , 检查完设备和场地 , 我们再离开 。 ”团队成员杜万良说 , 虽然看似简单 , 但每一天的保障工作都在考验着队员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