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冬奥会专题
从垂直高度48米、坡面30度的起跳区全速滑下85米 , 在空中完成令人惊叹的旋转、抓板技巧动作后 , 在坡面38度的落地区平稳着陆——2月15日 , 在“疯狂的极限运动”之一的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上 , 我国17岁小将苏翊鸣斩获金牌!1周前 , 也是在同一块场地 , 另一名我国自由式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 , 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
被誉为“雪飞天”的首钢滑雪大跳台 , 是我国冰雪小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福地 , 他们在这里创造历史和奇迹 。 同时 , 这里还有一支队伍 , 也在创造另一个历史 , 他们就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疗保障团队 。 2月15日 , 首钢滑雪大跳台终于完成本届奥运会全部项目的比赛 , 而这支队伍也顺利完成使命 , 挥别首钢……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秘密”筹备300余天
使命的开始 , 是静悄悄的 。
按照赛程 , 首钢滑雪大跳台不足10天内共有4个项目进行比赛 , 但医疗保障准备工作从1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
“这里是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场馆 , 而且全是新项目 , 可供借鉴的场馆医疗保障和救治经验很少 。 ”场馆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康帅回忆 , 为了尽早熟悉场地和救治流程 , 从2021年3月开始 , 医疗保障团队就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和各种推演 。
该场馆医疗保障团队共有74名成员 , 分别承担运动员、观众的医疗保障工作 。 团队组建时 , 就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 因此 , 除了场馆医疗官康帅、副医疗官王昊等神经外科专业的骨干外 , 保障团队成员还分别来自骨科、颌面外科、普外、心内、呼吸、急诊等专业 。 这样的专业组合 , 一方面是可以满足创伤救治的需要 , 另一方面也能应对常见内科疾病的救治 。
“大跳台共有4个医疗站 。 其中 , 两个比赛场地医疗站(FOP)分别设在起跳台旁和结束区;还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和一个观众医疗站 。 ”康帅介绍 , 从此前的经验看 , 落地区是最危险、最关键的地方;而对于医疗保障人员救治来说 , 最难的是中段的平台区 , “那里有近40度的陡坡 , 人爬上去都困难 , 更别说转运了” 。
300多天里 , 在冬奥组委和医院的帮助下 , 该团队一面尽可能多地收集赛事保障经验性资料和信息 , 一面充分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 反复讨论、演练应急预案的各种细节和每一个结束动作 , 每个环节衔接要求精确到秒 。
“赛场上 , 一旦发生意外 , 我们和运动员一样置身聚光灯下 。 我们的一举一动展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 , 一点都不能含糊 。 ”康帅说 。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医疗|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文章图片

进场 , 迎接“决战”
从2021年12月1日起 , 保障团队陆续进驻首钢滑雪大跳台;农历小年刚过 , 队员全部到位 。
“太美了!”刚到赛场 , 队员们就被覆盖着白雪的“雪飞天”惊艳了 。 接着 , 大家就被拉到医疗站 , 开始“真刀真枪”的演练:如何在保护固定上肢的情况下脱卸伤员的雪板 , 在坡道上抬起伤员脊柱板时如何协调4位保障队员起身的高度和姿势 , 在救援过程中如何随时保护运动员的隐私 , 如何让重达150公斤的船式担架“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