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馄饨似混沌|馄饨初开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馄饨似混沌 , 如天地初开的模样 , 仿佛也包藏着玄妙而不可道的秘密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馄饨似混沌|馄饨初开
文章图片
某日在朋友圈 , 看到广东的友人 , 深夜去小街上吃一碗云吞面 , 蓦然想起《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 , 身着繁花一般的旗袍 , 踩着高跟鞋 , 提着保温饭盒 , 袅袅婷婷穿街走巷买一碗云吞面回家的场景 。
广东人说的云吞其实就是馄饨 。 馄饨是个假借词 , 原本为混沌 , 亦作浑沌 。 而馄饨之所以得名 , 是因为它被包成密封的样子 , 没有七窍 , 俨如浑沌 。 《燕京岁时记》里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 , 颇似天地混沌之象 , 故于冬至日食之 。 ”馄饨名号繁多 , 北方和苏浙沪一带叫“馄饨” , 福建叫“扁食” , 江西叫“清汤” , 湖北叫“包面” , 四川称“抄手”……到了广东 , 馄饨则成了“云吞” 。 “云吞”听起来颇有几分诗意 , 但许多外地人对馄饨和面这样的搭配着实不解 , 其实云吞面的面 , 是竹升面 , 面皮像纸片一样薄 , 比牙签还细 , 与北方咬劲十足的面条完全不同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馄饨似混沌|馄饨初开
文章图片
小时候在闽南 , 扁食是夜间常见的点心摊档 。 偶然从父母那里索取到一点零钱 , 郑重地踱到扁食摊子上叫一碗扁食吃 。 肉燕比扁食矜贵 , 它的皮子是瘦肉剁成泥加木薯粉捶制而成的 , 爽脆弹牙 。 我到了上海后 , 几乎没有见过肉燕 , 后来在一家福建餐馆的菜单里见到“肉燕”二字 , 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 每次去都会点上一碗 。 那家店也用心 , 盛肉燕的是绘着公鸡图案的小碗 , 汤里撒一小把香芹末 , 多年以后在台州玉环吃到当地特产鱼皮馄饨 , 皮子由海鱼泥和番薯粉制成 , 和肉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馄饨似混沌|馄饨初开】上海的馄饨摊子由来已久 。 据史料记载 , 清康熙年间 , 十六铺、老闸桥、虹镇、徐家汇等地出售糕团、馄饨、面条的摊店已成规模 。 沪上竹枝词里专门有一段描述馄饨:“大梆馄饨卜卜敲 , 码头担子肩上挑 , 一文一只价不贵 , 肉馅新鲜滋味高 。 馄饨皮子最要薄 , 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沈嘉禄先生在他的《老上海美食》一书中记录了这种小巧的馄饨:“皮子是手工擀的 , 极薄 , 呈半透明状 , 覆在报纸上甚至可以看清下面的铅字 , 划一根火柴可以将皮子点燃 。 以这样的皮子裹了肉馅 , 里面留着一点虚空 , 可以看到淡红色的馅心 , 煞是可爱……”绉纱馄饨煮熟后皮儿也是透明的 , 褶皱部分果然像纱裙一般轻盈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馄饨似混沌|馄饨初开
文章图片
我见过上海阿姨包小馄饨 , 薄如纸片的面皮摊在左手 , 右手握双筷子 , 从馅儿碗里蹭一点肉馅 , 轻轻抹在皮子上 , 左手松松一握即刻成型 。 我看得入迷 , 但这种包法在北方人眼里几乎就是一种骗术 。 有个东北来的同事 , 在菜场的馄饨摊位上偶然见到这种场景 , 又惊又怒:“这也配叫馄饨?馅儿这么一抹 , 就是沾一下肉荤?”我听了哈哈大笑 。 上海的大馄饨里 , 我最喜欢的有两种:一种是青菜肉馅 , 馅儿不加麻油 , 青菜要手切 , 味道胜在清新;还有一种就是荠菜肉馅 , 必须是野生的荠菜才有那种带着山野气的芬芳 。
暖黄色的路灯下 , 苏丽珍等一碗云吞面的样子 , 就像在等不可知的未来 。 馄饨似混沌 , 如天地初开的模样 , 仿佛也包藏着玄妙而不可道的秘密 。 对我来说 , 一年的春食以一碗荠菜馄饨作为开端 , 真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 (文/戴蓉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