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来习俗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 。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 。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
【三伏天的由来习俗】“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 。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 。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