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实验|“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文章图片

周超凡近照 。
【实验|“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讲述·一辈子一件事)】实验|“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文章图片

年轻时的周超凡 。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周超凡 , 1936年出生于浙江平阳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 从事中医药研究逾60年 , 主编《中医治则学》等19部中医著作;曾作为药理临床组长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 , 这一著作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2012年获得“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
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讲座、招收新的学生继续做研究……今年86岁的周超凡 , 虽然已退休多年 , 但仍把大量精力倾注在中医药学术的研究和传承上 。 他说:“人的一生很短 , 有时候一辈子做一件事也很难完成 。 我这一代人没有完成 , 希望后起之秀继续努力 , 勇于超越 。 ”
“研究中医是父亲的毕生心愿 , 我想传承下去”
周超凡出生在一个传承五代的中医家庭 , 与中医的缘分与生俱来 。 父亲最大的愿望 , 就是希望周超凡可以把中医事业传承下去 。 虽然周超凡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建议他攻读理工科 , 但周超凡还是选择了中医 。 他把《中国青年》杂志上4家中医院校成立的消息和鼓励青年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文章拿给老师看 , 他说:“研究中医是父亲的毕生心愿 , 我想传承下去 。 ”
1963年 , 周超凡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 , 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 全身心投入中药科研工作之中 。 在实验室工作了两三年后 , 周超凡陷入了困惑:有些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经验存在很大差距 。 带着困惑 , 他来到广安门医院 。 经过3年的临床工作 , 再回到科研岗位的他 , 深刻地认识到了临床和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性 。
后来 , 周超凡又不断到各地为群众看病 , 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 在江西德兴 , 周超凡在为当地农民治感冒时 , 发现那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 。 于是 , 他开始收集中药标本 。 离开江西时 , 周超凡收集了100多种中药标本 。
周超凡说:“这段丰富的基层诊疗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 , 也巩固了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 , 让我对中医事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
“必须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 , 才能打开思路”
下过乡、采过药、做过中药标本 , 周超凡非常适合参与国家药典的编辑工作 。 1978年 , 经过4年多的努力 , 周超凡参编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 。
连续30年 , 周超凡先后参与了6个版次的《中国药典》编写和修订工作 , 他的很多修订意见最终被采纳 。
在临床上 , 周超凡非常注重运用现代研究成果 。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他就尝试将中医传统治法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 , 思路开阔了 , 也做出了更多突破和创新 。
“对于中药药理而言 , 成分分析固然重要 , 但必须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 , 才能打开思路 。 ”周超凡说 , “譬如甘草 , 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的说法 , 甘草中含有70多种化学成分 , 在不同的方子、配伍、用量下 , 就会发挥不同药效 , 或补、或和、或缓 , 甚至还有解毒的功效 , 用途甚广 。 如果撇开临床 , 单纯分析成分 , 就背离了传统中医理论 。 ”
“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 就是治疗观念的转变”
“‘治则’是治病的关键所在 , 中医从医者必须认真学习 , 熟练掌握 。 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 就是治疗观念的转变 , 即‘治则’的转变 。 ”周超凡说 , “‘治则’是通用的 , 药物知识也是通用的 , 需要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活学活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