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及依据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及依据

文章插图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 渐渐地大家都买了属于自己的私人汽车 , 同时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 , 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加 , 那么发生的交通事故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交通肇事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的相关内容 , 一起来看看吧 。
一、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 ,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 应当立案追究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公告、11月2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 ,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 , 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 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
第2条第2款规定 , 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 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
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 , 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究 。应当注意 , 对于交通肇事案件是否决定立案 , 一是要分清事故责任 , 二是要看是否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具体标准 。如果行为人只有违章行为 , 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则不以犯罪论处 , 不予立案 。
二、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 , 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 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 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
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 。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 , 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 , 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 。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 , 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 , 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 , 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 , 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 。但毫无疑问 , 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 。所以无论何种情形 , 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 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 , 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
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从刑法理论来看 , 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 , 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 , 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 。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 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 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 , 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 , 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 , 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 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 , 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
逃逸后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 , 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 , 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 , 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 , 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 ,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 。因此 , 对其处理不宜过重 , 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 , 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 。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