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域覆盖!59个“康复驿站”,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康复”模式
近年来 , 随着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以及“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 , 精神康复 , 特别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康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 , 有个问题由来已久:很多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稳定 , 完全符合出院条件 , 但仍住在医院 。 这不仅使患者无法回归社会 , 痛苦终身;而且医院床位周转率低 , 有需要的人也住不进来 。 原因则是精神障碍存在“三高”“两低”: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肇事肇祸率、低治愈率、低康复率 。
而在成都 , 待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则可以回到社区接受康复治疗 。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向媒体透露 , 在全成都市实现全域覆盖的“康复驿站”已经让173名精神疾病患者恢复自理 , 且有63名患者实现辅助性就业 。
文章图片
59个服务点
成都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驿站”
首先 , 什么是“康复驿站”?
2021年1月 , 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印发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 , 其中提到: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 , CBR)是指通过多种方法使有需求的人在社区生活中获得平等服务的机会 。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 , 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是指能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的机构 , 可设在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等 ,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独立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 。 可分为农疗站、工疗站、日间活动中心、住宿机构、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康复会所等类型 。
事实上 , 这是一个舶来概念 。 早在1981年 , 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以社区为基地的康复(CBR)”的方针 。 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起“精神科非住院化”运动 , 全美精神病床总数由当时的56万张减至21世纪初的14万张 , 院外社区服务比例不断提升 , 意大利从1978年起关闭了所有精神病院 , 所有精神病人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在社区治疗康复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正式出现在官方语境中 , 是2012年10月26日对《精神卫生法》的修订: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专设一章 , 将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写入其中 。 随后 , 国家针对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
2017年 , 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 , 到2025年 , 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 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 , 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 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 并提出 , 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 。
在文件指导下 , 成都市制定和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成民发〔2018〕59号) , 并于2018年底开始启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 , 2019年初开始试点期 , 为期两年 , 逐步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 。
据介绍 , 成都已在全市23个区(市)县建立了5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 。 2021年底 , 经成都市民政局商定 , 社区康复站点正式命名为“康复驿站” , 主要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心理治疗和康复等服务 。
- 银行|注意!成都这类社会保障卡即将注销!
- 隔离|蒲江县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动态(2022年3月2日)|成都市3月1日新增本土阳性病例1例,为集中隔离筛查发现
- 用餐|成都疾控提醒:上班族,工作场所防控指引请收好
- 隔离|成都3月1日新增本土阳性病例1例,为集中隔离筛查发现
- 隔离|3月1日0-24时,成都市新增本土阳性病例1例,为集中隔离筛查发现
- 中国香港|四川3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在成都
- 疫苗|防疫科普|序贯加强接种即将开打!成都疾控权威答疑→
- 确诊|内蒙古新增14例确诊、1例疑似 今起满洲里全域为低风险地区
- 全省|四川昨日本土新增“1+1”,均在成都
- 疫情|满洲里市(含扎赉诺尔区)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