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来历有何说法

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究竟从何而来呢?民俗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看法 。
第一,清明因节气而起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己,为清明 。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开始的一天为清明节 。
第二,清明是节气的俗演 。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 , 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 。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 。清明能演变成节日主要缘于春秋时代的介子推 。《荆楚岁时记》记载 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 。文
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 。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 。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从此就有了寒食节 。到了清朝 , 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就统一称为清明节,寒食节渐渐被人忽视了 。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有何说法】第三,清明,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了清明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就用清明庆贺天下太平 。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以标志天地清朗明净 。秦汉两代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要去陵墓祭奠 。到了唐朝,开元二十年唐明皇公布了一道命令 , 《旧唐书》说 寒食上墓,礼无经文 。近代相传,寝以成俗 。因寒食与清明相近,所以寒食、清明统一称为清明节 。清明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才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关于它的来历,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