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1、“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 , 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 , 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
2、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 , 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
3、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 , 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 , 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4、“遥知兄弟登高处” , 诗人从直抒胸臆 , 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 , 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 , 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 , 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 , 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和这两句异曲同工 , 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