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端午节吃什么

1、吃栀粿 。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 。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 , 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 , 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 。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 。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
3、潮汕粽 。
潮汕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 。清雍正《海阳县志》载:“端午插艾蒲于门 , 艾形虎 , 又设角黍 。”宋明时期,已有不少中原人落籍潮汕,食粽之俗,也应早已有之 。初时应是家庭制作,作为祭祀之用 , 逐步推广为市场销售食品 , 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
4、插艾花浴(吃)药汤 。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 。这一天 , 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 。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
5、双烹”粽(鸳鸯粽) 。
【潮汕地区端午节吃什么】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 , 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也有人叫其鸳鸯粽,是潮汕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 。潮汕“双烹”粽子其主要特色在馅料,一个粽子的馅,一半是咸,一半是甜 。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 。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潮汕人的喜爱 。
潮汕的“双烹”粽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不仅“色、香、味”俱全,其形状也很讲究,要用竹叶、咸水草扎成四角形 。煮熟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晶莹的米粒清晰润滑 , 十分惹人喜爱 。
6、吃五果汤 。
五果汤是潮汕民间传统的保健食品 。潮俗以桂圆(龙五果汤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为甜汤(也有换入柿饼、芡实者),很多潮汕家庭平时也有吃五果汤 , 但由于旧俗认识 , 认为吃药最有效,这一天很多家庭会特意煮一锅五果汤全家共享 。在夏日里 , 五果汤里加上薄薄碎冰,冰凉凉以及淡淡的甜更有如沐春风的美妙 。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 。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8、吃食真珠花菜 。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 。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