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滞留原理的简述 视觉滞留原理是什么意思


视觉滞留原理的简述 视觉滞留原理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欢迎观看本篇文章 , 小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 。视觉滞留原理是什么意思,视觉滞留原理的简述很多人还不知道 ,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视觉保持原理 。即当人面前的物体被移开时,物体反射在视网膜上的图像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保留一小段时间 。实验表明,物体的停留时间一般为0.1-0.4秒 。
2、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Joseph Prato)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对光的耐受极限和在物体上停留的时间,曾经长时间盯着强烈的太阳光 。结果 , 他成了瞎子 。但是他发现太阳的影子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 。他终于发现了“视觉保持”的原理 。即当人面前的物体被移开时,物体反射在视网膜上的图像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保留一小段时间 。实验表明,物体的停留时间一般为0.1-0.4秒 。同时 , 在欧洲的物理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已经采用了“法拉第轮”原理和对图片“魔盘”旋转的可视化研究 。它们向人类展示了人类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成一个连续的移动视频 。19世纪30年代 , 特技圆盘、飞奔圆盘、轮盘、活动镜子、频闪仪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 。基本原理也差不多,就是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可移动的视频盘上画出一系列的图像,当视频盘旋转时 , 那些平淡无奇的图像就移动起来,活了起来 。此后 , 奥地利人将幻灯放映与可移动的视频光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画面投射到屏幕上 , 制成可移动的幻灯放映,形成了早期的动画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 , 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保持”问题提出了新的质疑 。他们发现屏幕上所有的运动现象其实都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但观众意识到这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运动连续性 。这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保留”,而是“心理识别” 。
【视觉滞留原理的简述 视觉滞留原理是什么意思】本文到此结束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