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包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 , 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
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 , 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 , 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
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 , 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 , 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 , 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
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 , 细菌滋生 , 人容易中暑生?。?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 , 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 , 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
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 , 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
收五毒:端午节时 , 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 , 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
贴葫芦花: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点雄黄酒: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 , 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