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译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2、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4、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
5、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
6、 自谓颇挺出 , 立登要路津 。
7、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8、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
9、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
10、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
11、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12、 主上顷见征 , 歘然欲求伸 。
13、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
14、 甚愧丈人厚 , 甚知丈人真 。
15、 每于百僚上 , 猥诵佳句新 。
16、 窃效贡公喜 , 难甘原宪贫 。
17、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
18、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
19、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
20、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
21、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 。
22、常人写来 , 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
23、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
24、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
25、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 , 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
26、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 , 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 , 退隐江海 。
27、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 , 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 。
28、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 素志难伸 。
29、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
30、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 , 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
31、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
32、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 。
33、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
34、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 。
35、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 , 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 , 偏又不会饿死 。
36、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 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
37、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
38、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 。
39、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 , 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 。
40、这第二个对比 , 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 。
41、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 , 是写得意蒙荣 。
42、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
43、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
44、他博学精深 , 下笔有神 。
45、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 。
46、头角乍露 , 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
47、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 , 还不是易如反掌 。
48、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
49、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 。
50、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
51、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
52、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 。
53、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 , 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
54、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
55、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
56、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 , 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
57、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
58、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
59、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 。
60、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
61、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 。
62、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 。
63、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 。
64、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
65、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 。
66、辞阙远游 , 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 , 也是不得已的 。
67、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
68、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 。
69、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 , 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 , 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
70、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 , 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 。
71、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救恢缴?。
72、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 。
73、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 , 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
74、”(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 。
75、我们的诗人 , 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 , 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
76、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 。
77、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 。
78、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 , 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 。
79、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 , 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
80、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 , 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
81、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 , 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 , 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早晨敲有钱人家的门,晚上跟着富人的马后面讨要剩饭,感觉很悲惨 。
82、 写的讨饭人的艰辛生活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译】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