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效方,可治消化、循环、泌尿、呼吸、五官、神经、妇科疾病

一个特效方,可治消化、循环、泌尿、呼吸、五官、神经、妇科疾病

文章图片

一个特效方,可治消化、循环、泌尿、呼吸、五官、神经、妇科疾病

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 这是因为没有经过精准的辨证 , 往往会出现误治的情况 。 《伤寒杂病论》堪称是中医辨证施治第一书 , 其中就记载了很多误治而导致的新的疾病 , 以及新的疾病的理法方药 。 我们都知道 ,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的“王牌方药”之一 , 其中就有一个关于误下少阳而形成的新的疾病 , 《伤寒论》第149条记载了误下少阳而形成的柴胡汤证、陷胸汤证和泻心汤证 。 柴胡汤证是缘于邪陷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 , 大结胸证是缘于水热互结 , 而半夏泻心汤证是缘于寒热错杂、升降失司、邪气壅滞 , 也就是说 , 这三种转归 , 其实最令医者“头痛”的还是半夏泻心汤证 , 因为这是一种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疾病 , 搞不好就可能再次误治 。
半夏泻心汤证的核心方药就是半夏泻心汤 , 而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颇为经典的良方 , 既在《伤寒论》中出现过 , 也在《金匮要略》中出现过 , 全方由“半夏半升(洗) ,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 , 黄连一两 , 大枣十二枚(擘) , 甘草三两(炙)”等7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 , 是先将这七味中药用一斗水 , 煎取药汁六升 , 然后去掉药渣之后 , 再煎 , 煎取药汁三升 , 每日三次 , 温服 。 由于原方是汉代度量衡 , 古今换算尚未形成统一 , 因此 , 现代临床中 , 半夏泻心汤的常规剂量为 , 半夏(先煎)12g , 黄芩9g , 干姜9g , 人参9g , 黄连3g , 大枣4枚 , 甘草9g , 水煎服 。

对于半夏泻心汤的君臣佐使配伍 , 历代存在争议 , 这主要有两个派别 , 第一个是以金元名医成无己为代表的伤寒学家 , 坚持认为半夏泻心汤以黄连为君药 , 比如《伤寒明理论》中说 , “泻心者 , 必以苦为主 , 是以黄连为君”;第二个是以清代著名的伤寒学家柯韵伯为代表 , 坚持认为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药 , 比如《伤寒来苏集》中说 , “此痞本于呕 , 故君以半夏” 。 那么 , 这两种说法 , 究竟哪种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呢?目前来说 , 大多数的方剂学教材 , 都遵从成无己的说法 , 也就是以黄连为君药 。
但如果从方剂的演变以及医圣张仲景所传的五个泻心汤的方药衍化以及张仲景的创方思路来说 , 半夏泻心汤应当是以半夏为君药 , 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君药 , 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药 , 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大黄为君药 , 附子泻心汤以附子为君药 。 从张仲景所传的诸多方剂来说 , 直接以中药命名的方剂 , 一般都以第一个出现的中药为君药 , 比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 , 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 , 乌梅丸以乌梅为君药 , 鳖甲煎丸以鳖甲为君药 , 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底层逻辑之一 , 也是医圣张仲景创方的基本特色之一 。 另外 , 所谓泻心 , 并不是心脏 , 而是心下的位置乃是中焦脾胃 , 由此而言 , 君药就不能是黄连了 , 因此 , 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药 , 乃为正解 。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秘诀 , 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但是从仲景原意来说 , 全方当以半夏为君药 , 主要起到散结除痞、降逆止呕的作用;以黄连、黄芩、干姜为臣药 , 其中黄连、黄芩泄热开痞 , 干姜温中散寒;以人参、大枣为佐药 , 主要起到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 。 全方七味中药 , 能清热去寒 , 调理升降 , 使得全方共同发挥着“寒热平调以和阴阳 , 辛开苦降以调气机 , 补泻兼施以顾虚实”的奇妙作用 。 半夏泻心汤所治的痞证 , 是小柴胡汤误下 , 损伤中阳 , 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 治疗以寒热平调 , 消痞散结为主 。
但如果细细观察半夏泻心汤 , 你会发现 , 其实半夏泻心汤也是由小柴胡汤演化而来的 , 实际上 , 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去掉柴胡、生姜 , 加上黄连、干姜而成 。 为什么这两个方子去柴胡换黄连 , 易生姜为干姜 , 就由小柴胡汤摇身一变成为半夏泻心汤呢?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 ,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 , 因担心热邪火出天际 , 非黄连不能平 , 担心寒邪冰冻三尺 , 非干姜不能暖 , 这也是仲景用方的独到之处 。

在《伤寒论》里 , 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司所致的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 , 《金匮要略》中 , 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呕而肠鸣 , 心下痞证 。 所以在临床运用时 , 要搞清楚半夏泻心汤的核心病机“寒热夹杂 , 脾胃不和 , 升降失司” , 只要符合核心病机 , 自然可以实现“异病同治” 。 半夏泻心汤在现代临床中 , 可用于治疗的疾病非常多 , 在消化系统中 , 各种胃炎 , 各种溃疡 , 十二直肠炎 , 贲门痉挛 , 急性肠炎 , 痢疾 , 泄泻 , 慢性结肠炎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胃下垂 , 便秘 , 胃扭转 , 胆囊炎 , 消化道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慢性活动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异常 , 胃黏膜脱垂等疾病 , 临床症见心下痞闷 , 按之濡软不痛 , 呕吐 , 肠鸣、下利 , 食欲不振;在泌尿系统中 , 肾病综合征 , 肾衰竭等疾病 , 临床症见心下痞闷 , 呕心呕吐 , 口干口苦 , 大便不调;在循环系统中 , 心悸 , 胸痹 , 高血压 , 病毒性心肌炎 , 心力衰竭 , 心肌炎 , 心律失常等疾病 , 症见心下满闷 , 恶心呕吐 , 或呕吐痰涎 , 食少腹胀 , 心悸胸闷或心律不齐;妇科疾病里 , 妊娠恶阻症见胸脘满闷 , 恶心呕吐 , 或肠鸣腹泻;以及呼吸系统的痰热咳喘 , 慢性支气管炎;神经系统的失眠;五官科的口舌生疮 , 梅尼埃病 , 以及手术后呕吐 , 眼科术后呕吐 , 肝血卟啉症等疾病[1
, 只要辨证属于“寒热夹杂 , 脾胃不和 , 升降失司”病机的 , 均可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治之 。
半夏泻心汤这个特效方 , 由于在临床中的出色表现 , 一点也不亚于小柴胡汤的神奇作用 , 这也引起了现代药理的广泛关注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半夏泻心汤具有胃动力作用 , 能双向调节胃肠运动 , 帮助消化、保护消化道黏膜 , 以及镇痛、利胆、提高机体免疫[2
;修复胃黏膜、有效对抗幽门螺杆菌 , 双向调节胃肠功能、均衡胃动力 , 调节免疫功能[3
;镇静呕吐中枢 , 镇静咳嗽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 , 降压 , 解毒 , 调节胃肠动力 , 抑制HP活性 , 保护胃黏膜 , 提高耐缺氧能力 , 调节中枢递质[4
;保护胃肠道黏膜 , 抗胃肠道肿瘤 , 调节肠道菌群 , 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 调节神经递质[5
等多种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1
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2
张保国 ,刘庆芳.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成药 , 2011 , 33(2):318-321.
[3
赵建一.半夏泻心汤现代药理研究浅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1 , 9(19):73.
[4
陈纪藩.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一个特效方,可治消化、循环、泌尿、呼吸、五官、神经、妇科疾病】[5
彭林佳 , 刁建新 , 王琳琳.半夏泻心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 2019 , 16(36):37-39+45.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 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 , 未经授权 , 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