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首次证实细菌可促使乳腺癌转移( 二 )


无经验可循 , 团队成员从研究体系到实验方法 , 从老鼠模型的培育传代、更新换代到抗生素使用方法的改良 , 一切从零起步 , 从头构建 , 不断优化抗生素的处理方法 , 调整抗生素组合种类和注射方式的搭配 , 最终实现“定向”清除肿瘤菌群的目的 。
结果显示 , 清除肿瘤菌群之后 , 肿瘤重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 但肺转移显著下降 。 这表明 , 肿瘤菌群很可能影响的不是肿瘤的生长 , 而是转移过程 。
基于此发现 , 研究团队提出假设:肿瘤组织中的胞内菌会和肿瘤细胞一起迁移到达远端器官并影响转移 。 也就是说 , 肿瘤里的细菌会跟着肿瘤细胞一起跑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 蔡尚团队对原位肿瘤、肉眼可见的肺转移灶、含有微小转移灶的肺组织以及正常的肺和乳腺组织进行细菌16S测序 。 分析结果显示 , 早期肺转移的细菌可能仍带有原位肿瘤的菌群特征 , 而随着肿瘤的生长、扩散 , 渐渐开始受肺部微环境的影响 。
再通过分离并染色循环肿瘤细胞 , 研究团队看到循环肿瘤细胞能带着胞内菌“跑到”远端器官;而回输这些胞内菌到肿瘤细胞内 , 可以看到肿瘤细胞在人体内“跑动过程中的生存能力更强” , 甚至那些不容易转移的乳腺癌 , 在输入胞内菌以后 , 也开始转移 。
这有力地证明了胞内菌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
为临床控制肿瘤转移提供全新视角
那为什么胞内菌可以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呢?蔡尚解释说 , 在转移过程中 , 癌症细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威力无边” , 血管里的血压(液流压力)会对它造成损伤 。 但他们发现 , 胞内菌入侵肿瘤细胞后 , 会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RhoA-ROCK)重塑细胞骨架 , 帮助肿瘤细胞抵抗血管里的压力 , 避免转移过程中受到损伤 。
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拥有胞内菌的肿瘤细胞拥有更强的能力跑到远端器官 。
最后 , 研究团队从小鼠回归到人体 , 收集了配对的乳腺癌病人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淋巴结组织 , 用qPCR结合16S测序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各自菌群的组成 。 结果显示 , 小鼠乳腺癌组织和人乳腺癌组织具有相同的微生物谱和动态变化 , 这表明 , 人乳腺癌菌群可能在人癌症发生和进展中起着相似的作用 。
历时近5年 , 从猜想、假设到一步步证实 , 蔡尚团队的研究鉴定了肿瘤微环境中长期被忽视的新成分 , 揭示了影响肿瘤转移的新因素 , 开拓了肿瘤研究的新方向 , 为临床控制肿瘤转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这一领域刚刚兴起 , 还存在众多未解之谜 ,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也充满了复杂性 , 如何利用这一发现指导临床治疗仍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科学问题 , 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去做大量基础而扎实的工作 。 ”在蔡尚看来 , 这项成果只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小窗 , 至于窗外的风景如何 , 希望有更多后来者一起眺望 。
(本报采访人员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张 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