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1、写作背景 。凡是创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这些背景影响着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感,也才使得作者有感而发 , 得以创作动人的文章 。1926年 , 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日寇1931年入侵东北、1932年侵占哈尔滨、1933年侵占山海关进而入侵华北 , 至此 ,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小家与大国 , 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在作者的心里 , 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 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
2、主题 。“爱国”——是文章的主旋律 。文章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 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 ,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3、对比 。对比修辞为写景所常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体现出特点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说刹海绿杨太淡,虎跑寺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的波太暗,而唯独梅雨潭绿的鲜润 。在本篇中 , 作者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 ,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这就是对比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 , 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更为注意的是,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 。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 ,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着 。通过这一对比,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