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一词的来历

【桃符一词的来历】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桃符" , 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 , 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 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 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 , 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