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校庆日:一场晚会致敬前贤先哲、大家名师

【西南大学校庆日:一场晚会致敬前贤先哲、大家名师】

西南大学校庆日:一场晚会致敬前贤先哲、大家名师

文章插图

国学大师、红学家吴宓,土壤学家、中科院院士侯光炯 ,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4月18日晚 , 办学117周年校庆日来临之际 , 西南大学上演一场特别的“生日晚会”——题为“先生之风”的“校史之夜”专题文艺晚会 , “如数家珍”地讲述身边的大家名师动人故事 。“校史之夜”编剧、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自2021年起,该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牵头举办了以“校史之夜”为名的系列专题文艺晚会,第一季讲述百年校史渊源,第二季讲述英雄烈士,第三季主要讲述已故的大家名师和前贤先哲 。除师生们耳熟能详的国学大师吴宓、土壤学家侯光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外,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的劳君展教授,著名学者、书法家台静农教授 , 音乐家吴伯超、杨仲子,以及蔡元培先生的儿子蔡无忌教授,果树学专家曾勉,书画名家苏葆桢、李际科、郭克、刘一层、张宗禹、徐无闻、郑思虞,农业经济专家叶谦吉、美育心理学家刘兆吉,还有今年去世不久的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中国魔芋研究领头人刘佩瑛等若干“大先生”的故事 , 也通过情景讲述、档案故事等形式,再现舞台 。“稻子熟了 , 妈妈,我来看您了 。”当两位学生在台上诵读袁隆平生前写给妈妈的信,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镜头,全场观众眼含热泪,情不自禁地鼓掌 。“在全体西南大学人心里,令人爱戴的隆平学长永远没有离去,只是一粒种子带着梦想去了远方!”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汭雪对采访人员说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为父亲这本书题序的手稿 , 是我们的传家宝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刘重来走上舞台,向学校档案馆捐赠了西南联大时期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闻一多给当年还是本科生的父亲刘兆吉书稿《西南采风录》写的序言手稿复制件 。“捐献手稿复制件,作为庆祝西大117岁生日的一件礼物 , 就是想让后辈学子们铭记历史 , 传承这些大家名师的先生之风!”刘兆吉说 。随着一段段动情讲述,一块红布包着的泥巴、一张发黄的纸条出现在屏幕上 。这件珍贵实物的主人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故教授叶谦吉先生 。70岁那年,他的最后一届研究生毕业,先生去学校共青团花园挖起几把泥土,分成了6份 , 并装进他亲手用红绸制作的6个小红包中,装进大信封 , 贴上一页纸,写下这样一行字送给同学们:“祖国母校共青团花园中百花树下的泥土,恋之,爱之 , 勿违,勿失 。”30年后,叶谦吉教授百岁生日 , 弟子们回来祝寿,纷纷献上礼物 。一个头发花白的弟子 , 捧着一个托盘,眼含热泪,走到先生跟前 , 深鞠一躬说:老师 , 这是您送我的礼物,我现在把它送给您: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一直扎根基层,为农业科技服务……这份“土红包”如今被西南大学校史馆珍藏着 。一位位“大先生”的故事,跃然于台上 , 现场师生感动不已 。“回望西南大学117年的办学历史 , 除了今天讲述的部分名师大家代表,还有很多可钦可敬的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值得我们去挖掘、讲述、弘扬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在晚会致辞中表示 , 深入挖掘前辈先贤的感人故事,就是要弘扬和传承他们的精神风范、崇高思想、爱国情怀和学人品格,要利用好名师大家、优秀校友资源,把之转化成为学科与科研发展的智慧资源、推动事业改革创新的思想资源和学生人格养成的精神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