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连 载

淮南王|连 载
文章图片

何弘 尚伟民 著
【淮南王|连 载】在粒食时代 , 豆子直接拿来煮成豆菽饭 。 当然 , 这是身份卑贱和家境贫寒的人才常吃的主食 。 在漫长的粒食时期 , 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豆菽饭的经验:吃大量的纯豆子饭 , 会引起腹胀或者消化不良 , 严重者甚至会中毒 , 所以 , 人们会在豆菽饭中掺一些其他粮食 , 即“杂菽为饭” 。
据文献资料 , 宋代还流行豆粥 。 宋徽宗时期名僧、诗人慧洪觉范写了一首《豆粥》的诗作:“出碓新粳明玉粒 , 落丛小豆枫叶赤 。 井花洗粳勿去萁 , 沙瓶煮豆须弥日……急除烈焰看徐搅 , 豆才亦趁洄涡入……” 这时的豆粥 , 还是以豆粒与其他配料熬煮为主 , 想来和今天的八宝粥类似 。
根据文献资料推断 , 从汉代到北宋的千余年间 , 大豆在庶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 大豆磨粉食用是封建社会中叶以后的事 ,直到近现代比重才开始增大 。
豆酱、豆豉和豆腐的发明 , 是大豆向美食转变的开始 。
至今依然在餐桌上活跃的豆酱 , 在先秦时的百姓家庭是十分普遍的咸味调料 。 到了汉代 , 酱已成为与传统的醢(即肉酱)并列的一大咸味调料种类 。 “酱以豆和面而为之也” , “酱之为言将也 , 食之有酱 , 如军之须将 , 取其率领进导之也” , 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常识 。
酱类品种很多 , 其中以豆为原料的酱又分作“以供旋食”的“末都” 酱和长期贮存的“大酱” 。 人们还会根据放盐多少把酱分为咸味和略带酸味的酱 。
汉之后 , 民间有“可以调食 , 故为之酱焉”“酱 , 八珍主人”“酱 ,食味之主”等说法 , 反映了酱在厨房中始终居于调味品的霸主地位 。 而在百姓家庭 , 酱更是三餐必备的佐食之肴、经久不变的副食 , 一日不可或缺 。 “百家酱 , 百家味”是一句经久流传的俗谚 , 它表明酱是庶民百姓常年贮备的重要食料 。
豉的历史要晚于酱 , 酱本来是诸多“醢”的一种 , 而豉则是由豆酱衍化出来的 。
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中“大苦咸酸”句云:“大苦 , 豉也 。 ” 故历来学者均认为“古人未有豉也……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 。
可以断定 , 豉在汉代已经被人们普遍食用 , 西汉初年豉便是城邑中商人经营的主要日常消费食品之一 , 也是百姓家常备的调料之一 。 《史记·货殖列传》有“糵曲盐豉千荅”之句 , 西汉史游《急就篇》提到“芜荑盐豉醯酢酱” 。
豉的种类也很丰富 , 按含盐量和风味不同 , 有淡豆豉和咸豆豉两大类 。
酱、豉之外是“豆酱清” , 即“酱清”或“清酱” , 同样是汉代人十分喜欢的美味调料 。
酢 , 就是以大豆为原料制作的醋 , 汉魏南北朝时普遍流行 , 最常见的是“大豆千岁苦酒”和“小豆千岁苦酒”等 。
关于豆腐 ,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 , 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 ”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 , 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 因热爱仙术 , 刘安经常聚集一帮方士门客 , 在淮南八公山下炼丹 。 据传 , 在一次把黄豆浆与卤水一起煮的时候 , 发现有白色的凝块 , 一品尝 , 香嫩可口 , 十分欣喜 ,为其取名豆腐 。
唐以后 , 豆腐便不再只是官宦贵族的“珍品” , 市场供应充足 , 价格也便宜 , 深受寻常百姓喜爱 。 这是大豆从“豆饭”“豆粥”等主食序列逐渐退出后开始在副食领域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