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多位权威专家谈“防癌真相”:发现癌前病变是关键

4月15日 , 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首日暨中国癌症早筛日之际 , 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诺辉健康等联合举办的《防癌的真相》科普直播力邀了1位院士及6位权威临床专家 , 聚焦癌症防治知识科普 , 就大众普遍关心的且存在误区的高发癌症早防早治问题去伪存真 , 积极倡导高风险人群通过早筛“改变生命的轨迹” 。
晚期癌症患者治疗存被动性 , 早筛早诊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在科普直播中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介绍说:癌症患者中晚期治疗有很多被动性和盲目性 , 早筛早诊是提高生存率的根本 。 “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关注生病人群 , 还要关注健康人群 , 让健康人群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或生小病 。 以肿瘤来说 , 让更多的人不得肿瘤 , 或者得肿瘤能够被早期发现 , 因为早期治疗效果会更好 。 ”他表示 , 我国癌症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刚刚达到40% , 而当一个肿瘤的5年生存率达到80%的话 , 就可以说这是慢性疾病而不是绝症了 。
在他看来 , 肿瘤的早筛早诊是提高生存率的根本 , 一旦肿瘤发展到晚期 , 患者就走到了死亡边缘 。 “患者在看病的过程当中 , 在中晚期治疗过程当中有很多被动性和盲目性 。 我们要找到好的手段去早筛早诊 , 才能进行早期的治疗 。 ”其表示 。
无创手段发展快 , 胃肠镜是精筛手段而非初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长聘教授、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农村)主任委员王贵齐表示 , 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通过筛查早诊早治甚至可以治愈;胃肠不舒服先通过便潜血或基因检测技术初筛判断是否要做胃肠镜 。 “远离烟酒、规律起居、合理膳食、身心健康 , 可以一定程度预防肿瘤 。 ”
王贵齐表示 , 当前一些无创或有创、居家可及的方便(筛查)技术 , 都在提高大众癌症筛查早诊的依从性 , 比如医院胃肠镜检查 , 现在已经可以更多算作是精筛诊治工具而非初筛了 , 问卷调查、便潜血检测、基因检测等无创手段则可用于判断大众自身是否需要去做胃肠镜 。
专家还专门解释了大众关心的息肉问题 。 “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物质 , 可能是炎性的 , 也可能是肿瘤性的;而肿瘤息肉分良性、恶性肿瘤 , 如果是炎症息肉 , 它发生肿瘤的概率很低 , 可以不做必要切除;如果是肿瘤性的病变 , 尤其是进展的腺瘤 , 它发生癌变的概率非常高 , 需要进行规范治疗 。 ”王贵齐表示 。
癌症早筛尽可能追求“排阴不漏检”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诺辉健康CEO朱叶青表示:筛查、诊断和辅助诊断的区别在于 , 筛查最重要的是能够独立去判断它的阴性 , 而诊断则是要独立判断它的阳性 。 辅助诊断虽不能独立判断阴性或阳性 , 但可为医生的诊断提供辅助性的参考 。 “我们通过筛查从表面看着很健康无症状的人群当中 , 像大海捞针一样去发现癌症或者癌前病变的患者 , 避免癌症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 对于筛查来讲 , 我们首先要保证筛查认为没问题的人尽可能没问题 , 即排阴不能漏检 。 ”其表示 , 好的癌症筛查要满足三个条件 , 即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简便的确诊办法和可行的临床介入手段 。 在此基础上 , 使用方式便捷也非常关键 。
【肿瘤|多位权威专家谈“防癌真相”:发现癌前病变是关键】朱叶青介绍 , 以诺辉健康常卫清为例 , 研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锁定高风险人群 , 确定用于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 通过算法模型把包括血红蛋白、基因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综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患癌风险 , 然后通过中国癌症早筛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 , 验证了它的性能 。 在常卫清2020年获批拿到“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以后 , 后续则是进行持续研究 , 在近十万例以上人群中去验证其性能是不是能够得到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