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别称有哪些 冬至的别称都有什么


冬至的别称有哪些 冬至的别称都有什么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冬至的别称都有什么,冬至的别称有哪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冬节、贺冬、长至节、喜冬、亚岁、肥冬等冬至日该日,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昼最短,故又称“长至”或“短至”(夜长至 , 或称日短至),因此亦有“长至节”、“短至节”等节日 。
2、冬至日的前夜则称为“冬至夜” 。
3、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冬至有“一阳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称为“一阳节” 。
4、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 。
5、又大概关系到所谓“阳气起”、“一阳至”,加上诸多拜贺之举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贺冬”、“秤冬”之称,也就有着“贺冬节”此一节日 。
6、因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应节习俗繁多 , 且民众会大肆饮食庆祝,所以又俗称“亚岁”、“肥冬” , 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谚,意指冬至的礼俗隆重如同新年/年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曰“冬至节亚赛年节”) 。
7、扩展资料:据民国初年《雄县新志》所述,传统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竖立八尺表木以测验来年水旱 。
8、汉朝亦有“晷进则水,晷退则旱”此一标准判断水旱 。
9、另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观察日出日落的云气变化,以雨晴预知判断春节天气之好坏 。
10、浙江农谚云:“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 。
11、”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节时就要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湿滑泥泞;反之亦然 。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冬至别名:Winter Solstice、亚岁、冬节、日短至 。
13、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 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
14、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
15、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
16、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
17、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18、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 , 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
19、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 ,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
20、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 , 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
21、扩展资料: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 。
22、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 , 所谓“冷在三九、四九” 。
23、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 , 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
24、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 。
【冬至的别称有哪些 冬至的别称都有什么】25、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 , 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
26、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 , 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
27、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 , 天气就更为寒冷 。
28、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 , 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
29、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
30、冬至的起源悠久 。
31、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 , 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 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 。
32、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 。
33、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
34、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 。
35、按照天文学的解释 , 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
36、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
37、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
38、扩展资料:冬至的别称长至 。
39、也叫长至节 。
40、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 。
41、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 , 因此冬至别称长至 , 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 。
42、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
43、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 。
44、冬至日,为长至节 。
45、小学学生衣新衣 , 携酒脯 , 各赴业师拜 。
46、亚岁 。
47、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 。
48、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 。
49、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 , 履长纳庆 。
50、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
51、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 , 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 。
52、吴中最盛 , 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
53、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
54、冬至 , 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
55、冬至的起源悠久 。
56、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 , 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 。
57、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 。
58、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
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 。
60、按照天文学的解释 , 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 ,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
61、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
62、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
63、 冬至的别称长至 。
64、也叫长至节 。
65、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 。
66、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 。
67、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 , 三千里外远行人 。
68、”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 。
69、“冬至日,为‘长至节’ 。
70、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
71、” 短至 。
72、也叫短至节 。
73、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 。
74、 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 , 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 。
75、 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 , 故称“短至” 。
76、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 , 而非冬至 。
77、 肥冬 。
78、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 。
79、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 。
80、“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 。
81、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 。
82、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 。
83、 “冬至 , 谓之‘喜冬’ 。
84、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 。
85、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
86、” 履长节 。
87、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 , 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 。
88、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 , 故称 。
89、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 , 以示女红开始 。
90、“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
91、” 豆腐节 。
92、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 。
93、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 。
94、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
95、” 亚岁 。
96、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 。
97、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 。
98、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 , ……亚岁迎福,履长纳庆 。
99、”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
100、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 。
101、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
102、”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 。
103、 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 , 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
104、 冬至俗谚冬肥年瘦 。
105、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 。
106、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 , 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
107、“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 。
108、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 。
109、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 。
110、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 , 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 。
111、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 。
112、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 , 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
113、 冬至大如年 。
114、也称冬至大似年 , 大冬大似年 。
115、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 , 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 。
116、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 。
117、”但是 , 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 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
118、“ 九九歌与消寒围每当冬季来临时 , 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 ,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 犁牛遍地走 。
119、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
120、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 。
121、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 , 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 。
122、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
123、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
124、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 , 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 , 以志数九消寒 。
125、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 , 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
126、此处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 , 但可能是事实,后世志书也有谓冬至日起数九者 。
127、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 。
128、清光绪14年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 , 则自唐以来,颇著载籍 。
129、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人杨镇《丹铅总录入王世贞《宛委余编》、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夏至、冬至数九两篇 , 大同小异 。
130、”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 。
131、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 。
132、“宋代大文豪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
133、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 。
134、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
135、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
136、以下南北对举两首:河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 , 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
137、 浙江: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
138、 与九九消寒歌相对应的消寒习俗是九九消寒图 。
139、比起九九消寒歌,消寒图出现较晚 。
140、它有三个作用:一是记载数九后的天气,如阴晴风雪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占卜来年丰欠 。
141、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 。
142、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
143、”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 , 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 。
144、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
145、徐珂《清稗类钞 。
146、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 , 言各九画 , 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 , 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
147、“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 , 都染完以后 , 则九九尽 , 春天临 。
148、《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 , 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 。
149、“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 。
150、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 , 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 , 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 , 即暖回矣 。
151、“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
152、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 初回 。
153、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154、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 。
155、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 , 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
156、冬至的别称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 , 冬至又叫小年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