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原则是指,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二 )


文章插图
因此朝鲜战争形成了一种类似“挤牙膏”式的打法,两边云集的重兵互相狂推,各种硬碰硬 。

三三制原则是指,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文章插图
最后双方为了稳固战线,全都在密集的修筑防御阵地,同时想办法去尽可能拿下对方立足未稳的防御阵地 。这直接造成了山头防御阵地密集,反斜面阵地众多的现象 。
其实南朝鲜那边也是一样,他们也修筑了大量的反斜面阵地,如今许多工事仍然在38线附近发挥着重要作用 。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人类几乎没再发生什么密集的山地战争,更不曾有谁经历过朝鲜战争那种两边硬推的局势和凶残的浓缩式炮火 。
越南战争打的是丛林战,越军没有绝对稳固的阵地,美军也没有绝对的进攻方向,根本打不出朝鲜战争式的两强互推 。
北越依托浓密的树丛和地上的地道,再加上化整为零的渗透式部署,一样可以起到保护人员,袭杀美军的作用 。
苏军打阿富汗虽然场面不小,但这场战争其实不存在什么兵团对抗,纯粹是苏联被部族武装拖在这里,四处焦头烂额的灭火罢了 。
美军后来打阿富汗也是,完全是山地游击战 。
中东战场则几乎是平原,沙漠的对决,偶有一些丘陵,也根本构不成反斜面阵地的要求 。
这几十年来大部分的战争都是美国挑起的治安战,对付的全是弱小的对手 。根本没人能真正与美军打堂堂之阵,谈什么反斜面阵地?
如今最容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反斜面阵地,可能只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了,他们在克什米尔互相设置了大量的反斜面炮兵阵地,没事儿就隔山打牛 。
而且,现代战争打成了高机动的立体化战争,也很难再形成单一的正面守备阵地 。在导弹和战机面前,其实已经不存在什么反斜面了 。
至于三三制,这个东西虽然出名,但很容易被人机械的理解 。
三三制不过是一种步兵的小组队形,1个步兵班被分成三份,三人1个作战小组,相互搭配掩护,乃至形成更大的战术队形 。
在林彪提出“三三制、一点两面”这些战术原则之前,实际上日本鬼子就已经在使用同类战术了 。
只不过,日本的是三五制,他们的部队基础单位不叫“班”,叫“分队” 。一个步兵分队的标准人数是13人,多的15人,少的8个人 。
分组的时候,一名伍长会带走4个步枪兵,然后分队长自己再带4个,剩下3人操作轻机枪,灵活1-2人为弹药手 。
开战的时候,两组步枪兵负责战术活动,机枪组则负责火力援助 。一旦打开突破口,则小队其它单位会迅速帮助重点猛攻 。
德军其实也差不多,一个10人掷弹兵班组将人员分为MG42的机枪组和步兵活动组,步枪、冲锋枪全都围绕通用机枪展开战术 。
但一放到装甲掷弹兵身上就能看出端倪了,他们有两挺机枪,围绕载具展开战术 。
苏军则使用的是9人班组,除了步枪、轻机枪外,他们还搭配了狙击手以及2个冲锋枪手 。苏军不设机枪弹药手,完全由班长临时指定 。
作战时苏军也多是5人制,通常班长带着机枪组,班副带着5人步兵组 。这些机枪移动到相邻班组时,自动获得相邻班组的配合 。
但是放到跟随坦克部队行进的摩托化步兵那儿画风又变了,苏军部队这会儿是以排为单位发动进攻的 。
换句话说,轻步兵战术与机械化步兵战术是有区别的,在单独的步兵集群作战时,步兵分组有利于突击阵地 。但如果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情景下,人员需要的是更密集凝练的阵型,以配合坦克部队狂莽的冲势 。
实际上,尽管各国的步兵都有自己的风格,但类似三三制这样的小组作战理念却一点都不缺乏,只不过随着装备、作战模式的变化,它们各自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