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什么意思:杨修因为鸡肋被杀,那鸡肋口令的本意是什么

鸡肋鸡肋什么意思,鸡的胸骨,不管怎么煮,骨肉相连,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 。汉中一战,曹操进不能胜,退兵又怕天下人耻笑,正在两难之间,夏候惇进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正对鸡肋发呆,随感传下口令,“鸡肋” 。
曹操把鸡肋传做夜间口令,起初并没有退兵之意,军队作战,人员众多,每天一个统一的口令,是十分秘密不能公开的一种识别敌我双方人员的一种联络方式,并没有什么其它的重大含义 。
【鸡肋什么意思:杨修因为鸡肋被杀,那鸡肋口令的本意是什么】杨修持才放旷,妄猜曹操心思,大战之际,动摇军心,被曹操下令斩首 。斩了杨修后,曹操下令进兵,与刘备决战,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马超劫了后寨,败退之中,又被魏延用箭射伤 。不得己,才急急班师,沿途遭刘备兵马追赶,晓夜奔走无停,人人胆丧,直逃到了许昌,方始安心 。
“鸡肋”,鸡汤中的一块骨头,饱时弃之不可惜,饿时不愿弃之,汉中一战,曹操四面被动,处处被诸葛亮占了先机,节节失利,进退两难,手下的谋土没有一个站出来献计献策,化难解危,曹操十分恼怒,偏偏杨修耍小聪明,触犯曹操心头大忌,枉送了小命 。
“鸡助” 。是曹操心中的无奈和困惑,是希望手下有人排忧解难,献计献策,而绝不是打退兵鼓,准备撤兵放弃汉中 。
“鸡肋”一词,曹操杨修两人贡献没有裴松之和罗贯中贡献大,如果裴松之和罗贯中比较,罗贯中更大 。下面我的理由:

鸡肋什么意思:杨修因为鸡肋被杀,那鸡肋口令的本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鸡肋”典故因《三国演义》流传甚广,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 。这时士兵来问晚上值班的口令,曹操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百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告诉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兵问其故 。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 。
鸡肋什么意思:杨修因为鸡肋被杀,那鸡肋口令的本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下面看看《三国志》记载,“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 。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 。备因险拒守 。”没了,没提鸡肋这一茬,是后来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这一段时,引用了西晋司马彪写的《九州春秋》的一段话“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 。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然后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再次扩充,把杨修之死的原因影射在曹操身上,曹操的奸诈狡猾和杨修的恃才傲物相对比,杨修出风头伤了曹操的面子,所以最终没落下好下场 。
同时,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有一段,“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意思曹植的恩宠日益衰减,曹操考虑到将来恐生变故,加上杨修颇有才华,又是袁术的外甥,所有找个罪状杀了杨修 。加上裴松之注解中也提到“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曹操认为杨修泄露机密,私交诸侯,于是杀了 。可见,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因为杨修站错队伍,曹操准备为立曹丕扫清道路 。
《九州春秋》原本已散失,当初鸡肋一事只有裴松之的注解才提到,罗贯中发扬光大,加上后来影视剧的广泛传播,所以我认为曹操杨修两人贡献没有裴松之和罗贯中贡献大,如果裴松之和罗贯中比较,罗贯中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