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青蒿素——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二 )


据介绍 , 屠呦呦是1959年全国第三期西学中人员 , 在脱岗学习的三年里 , 她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 深入药材公司 , 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 , 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
到了六十年代 , 抗性虐蔓延 , 抗疟新药研发国内外均处于困境 , 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 , 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 1969年1月开始 ,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 , 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 , 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 , 历经380多次失败 , 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 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
1971年10月4日 , 屠呦呦团队首次获得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 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关键的一步 。 1972年11月 , 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 1973年秋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了青蒿素临床的有效 , 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 , 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 。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 , 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 又经构效关系研究 , 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 , 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 , 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 , 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
2019年6月17日 , 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 , 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表示 , 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 , 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 , 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 , 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 , 从而杀死疟原虫 。 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 , 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
视民不恌 研究还在继续
屠呦呦极其团队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 他们一直在深入对青蒿素进行研究 , 将治疗危害最大的恶性疟作为攻坚目标 , 同时重视青蒿素作用机理、耐药机理的研究 。
目前 , 青蒿素的制备仍靠天然提取 。 由于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较低 , 大多有效成分仅在0.1%至0.5% 。 因此 , 培育高含量青蒿、黄花蒿种源 , 改良青蒿品种 , 将有效提升青蒿素的资源保障 。 廖福龙介绍 , 我国供应全世界青蒿素95%以上 , 现今科研人员从植物学角度已经能够让青蒿素含量达到2%左右 。
据介绍 , 青蒿素研究中心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 , 围绕临床重大问题攻关 , 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重要的、基础的生命科学问题 , 打破思维禁锢 , 借助新兴技术 , 为原始理论创新和创新药的研发打好坚实基础 。
除了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外 , 青蒿素治疗适应症的扩展是团队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
抗疟药用来治疗红斑狼疮(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 由于具有较大副作用 , 前几代抗疟药已经退出红斑狼疮治疗阵地 。 目前疟疾治疗主要用药的青蒿素便被期待成为另一个领域的“神草” 。
【抗疟|青蒿素——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也在研究中 。 2018年开始 , 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成果由昆药集团负责开展临床试验 , 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 , 前期的临床观察表明 , 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 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 有望开发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 廖福龙介绍 , 目前项目已在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 预计今年9月份揭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