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是什么意思:走街串巷的货郎有哪些来历?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商品的买卖交易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当代,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们购买商品主要通过大小商场,即使在经济落后的时代和地区,路 边的固定小店和货摊也可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 。然而过去在中国各地的偏僻山乡,商品的买卖则主要依靠一些肩挑担子、手摇拨浪鼓的买卖人走街串巷地四处叫卖 。
货郎担 这种流动性的经商习俗,是中国许多乡村特有的习俗,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其中山西娘子关、平定一带的货郎担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山西的商业贸易兴起较早 。春秋时期,山西商人的足迹便已涉及长江流域 。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全国各地都有山西商人开设的店铺 。
他们在长期的 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多种经营方式,诸如长途贩运、坐商经营、游商送货、集市贸易等,江西婺源乡村巷子里的挑担小贩构成了维系城乡经济生活的商业网络 。娘子关、平定一带的货郎担即属其中的游商送货一类 。这些从事肩挑贸易的货郎担商人,腿勤、嘴勤、 脑筋活,靠辛勤奔波换取微薄的收入,人们称之为小商小贩,当地俗称 为“挑八股绳” 。
娘子关、平定的货郎担,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唐代时已初具规 模 。他们经营的手段最初是“以物换物”,把食盐、瓷器、棉布、铁 锅、犁铧等生产生活用品挑到山坳乡村,换回当地的农副产品,如皮毛、粮食等 。明代以后,随着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商品式样更加繁多,外商 洋货也涌进中国,货郎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经营的商品有针线、纽扣、扑 粉、删旨、各色头绳、发卡等小百货,当地称为“卖口钱的” 。
货郎担到处奔走推销,自然需要吆喝唤买以招徕顾客,但高声吆喝毕竟吃力又损伤嗓子,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种种工具来代替人声召 唤顾客,俗称“唤头” 。货郎担使用的唤头叫“拨浪鼓”,雅称为“惊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南门外的卵石古路闺” 。这是因为货郎担中多为女性的用品,且一般都是女性们来与他们交易,唤头一响,便惊动了闺中的女性 。
拨浪鼓的构造很特别,下面是一根半尺长的小木棍作摇柄,上面则用细铁丝做成圆圈框架,再固定一面小锣和一个小羊皮鼓,锣鼓左右各拴着一个线锤,用 手一摇,锣鼓齐鸣,铿锵悦耳 。每当货郎担进村,总是先摇一阵拨浪鼓以通知和招徕顾客 。那些长期从事买卖的货郎,摇鼓技术娴熟,非常注意鼓点,细细听来,有着和谐鲜明 的节奏,如“咚!咚!不隆咚!不隆不隆不隆咚!”当地群众依据其节奏附会出了饶有趣味的歌谣:“请!请!请姑娘 。
请出姑娘再商量 。”那些大姑娘、老太太、小媳妇们听到这熟悉的 声音,就知道是货郎上门了,都会喜悦相迎,前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 。再看看货郎的担子则更是有趣 。一根扁担,每头各挑着一个像食盒一样的木箱子 。箱内安有多层小柜,装有几层抽屉,最上面一层装有玻璃,里面用木板分隔成许多小格,盛盯着五彩的玻璃弹珠、包着透明玻璃纸的糖果,有的便要赶紧跑回家拉来大人买 。
货郎走 后,村中又沉寂下来,但许多孩子手上往往多了一支红红的棒糖,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有许多样品以便顾客挑选 。女人们感兴趣的是发卡、头绳、胭脂货郎是什么意思;小孩子们则眼睛发亮地湖南长沙市博物馆内陈列的民国时期拨浪鼓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手持拨浪鼓表演老北京叫 卖的老人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 高,对商品需求量大大增加 。
通过进城逛商场、赶 集、逛庙会乃至城里商业部 门送货下乡,使许多农村地 区的购物需求得到了满足,货郎担几乎绝迹不见了 。但 在许多交通不便、车辆–时难以进入的地区,却仍然需 要货郎担送货上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