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厨师“一把盐”

民谚"好厨师 , 一把盐” , 高度概括了盐在烹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古籍载:"酸甘辛苦可有可无 , 咸则日所不缺;酸甘辛苦 , 各自成味 , 咸则能滋五味”(《饮食辩》) 。"夫盐为食肴之将”(《汉书’食货志》) 。盐作为基本调味品 , 列为五味之首 , 对调合五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川菜20多个味型中 , 除少数味道纯甜的羹、汤、泥之类菜肴外 , 哪样菜肴不需以盐来调味呢?古代名医陶弘景曾下断论道:"五味之中 , 惟此(盐)不可缺” 。那么 , 食盐到底在烹饪中有哪些用途呢?
【好厨师“一把盐”】食盐主要是氯化钠的晶体 , 在溶液中 , 具有较高的渗透力 , 烹调时 , 能提出原料中的汁味 。又因它是强电解质 , 故能提高原料中蛋白质的水化能力 , 使部分蛋白质变性 。因此 , 盐在烹调中的最主要作用是增强菜肴的风味和调味作用 。具体地说:盐能提鲜 。
鱼、肉、禽、畜、蛋、菌类、蔬菜等烹饪原料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核苷酸、琥珀酸、肌苷酸等呈鲜味的某些氨基酸 , 但这些氨基酸自身的鲜味并不明显 , 只有与钠离子结合形成钠盐 , 才能呈现出明显的鲜味来 。
盐能突出风味 。我们在烹调中很多菜肴都需要事先码味 , 这是保持菜肴鲜嫩适口的重要工序 。比如熘鸡丝 , 上浆时鸡丝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水分 , 然后再加少量盐 , 盐被水溶解 , 便成了.高于鸡肉组织细胞液浓度的盐水溶液 。因此 , 鸡肉组织细胞内外水分的浓度就高低不同 , 从而发生高浓度向低浓度渗透 , 即鸡肉组织细胞内的一部分水渗出 , 盐水溶液则渗入透过细胞膜至原料内部 , 直到鸡肉组织内外溶液浓度平衡为止(等渗状态) 。同时 , 盐水溶液也提高了鸡肉组织内蛋白质的水化能力 , 且部分蛋白质变性 。由于盐的作用 , 使鸡丝吃足了水分 。然后加入水豆粉、鸡蛋清拌和 , 将吸足水分的鸡丝紧紧包裹住 。经过如此这般码味上浆后的鸡丝远比以前细嫩 。
鸡丝在下锅熘炒的成熟过程中 , 由于热能的作用鸡肉内含香味的成分发生分解和氧化反应 , 产生诱人的醇香味;另外 , 鸡肉中所含的各种活性有机物成分充分与盐等调料发生作用 , 最后定味成菜 , 形成了熘鸡丝咸鲜、细嫩、醇香的风味特点 。炒虾仁也是这个道理 , 在上浆时就要将盐分放足 , 否则炒出来的虾仁就会出水、无光泽、萎缩 。
盐有调合五味之妙 。俗话说"咸能引甜” , 如果我们在纯糖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盐 , 这种糖盐混合液比纯糖水更甜 , 味道醇和可口 。酸对味觉的刺激很大 , 一般人光喝醋会令人有如饮难以下咽的苦药之感 , 若以适量盐为基味 , 酸辣、姜汁、糖醋等复合味就显得协调 , 味道醇厚悠长 。由于盐有很强的渗透结合能力 , 因此能与其他味料共同发生作用 , 调制任何复合味都离不了盐作底味 。
盐有收敛凝固作用 , 如果打糁时稀了 , 或肉茸与水分离 , 加上适量的盐 , 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动 , 不一会糁变得于稠起来 。这是因为低浓度的盐能提高蛋白质的水化能力 , 使茸糊中的自由水减少 , 而与蛋白质牢牢地结合起来 , 增加了水化层的厚度从而使其粘稠 。
盐在烹调中有这么大的神通 , 那么在烹调中怎样合理用盐呢?关键还是要掌握用盐的量和投放时间 。
如做盐水鸭 , 事前要用盐码味或在盐水中浸泡 , 如果盐用少了 , 鸭肉会淡而无味 , 盐重了 , 成菜质老而咸 , 失去风味 。
清蒸鸡恰恰相反 , 如过早地投入味盐 , 形成了高于鸡肉组织细胞的高渗透液(汤) , 使鸡肉组织中原有水分外渗 , 并促使蛋白质凝固 , 使其鸡肉组织变紧 , 鸡体中营养物质也不能渗入汤内 。结果是鸡肉老绵不烂 , 鸡汤也不富含营养 。
正因为盐有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作用 , 因此在熬制奶汤时 , 切忌先放盐 , 否则汤汁不乳白稠酽 。
因物而异 , 也是在烹调中合理使用盐的一个普遍原则 。一般讲瘦肉吃水量大 , 加盐码味能促使肉内水分饱和 , 成菜后口感细嫩 。而猪腰、猪肚头之类的内脏 , 其组织细胞水量高 , 过早码味易使原料脱水过多 , 下锅受热后萎缩卷曲 , 质地老绵 。因此肝、肾、肚内脏在码盐的分量上要比瘦肉少 , 即码点"毛毛盐”;在时间上要即码即炒 , 避免过早脱水 , 防止糊芡的现象 。
下锅烹炒用盐也要视菜而定 , 干煸牛肉可在烹调加热中投放成味(盐)调料 , 促使肉类原料脱水入味;而干煸冬笋、干煸罗卜丝则须先煸于水分后 , 再放盐或其他佐料 。
综上所述 , 烹调用盐竟有如此深奥的科学道理 。真要做个好厨师 , 在烹调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一把盐” , 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