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术数世界的系统论



中国术数的两个核心:阴阳和术数,阴阳是中国古哲学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一种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应用于哲学、中医和术数占卜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





五行起源


五行最早其源起于河图、洛书之数 。图书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 。在图则左旋而相生,在书则右转而相克也 。然土于图书为五十中宫之数,无定位,无专体者也 。惟《吕氏春秋》则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顺相生之序 。《白虎通》又以土值辰戍丑未之四季而分旺于四时 。文王后天图象坤艮二土独居夏秋冬春之交,则以火必得土而后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后能生木也 。
【五行学说,术数世界的系统论】




五行发展史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


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克)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就在这个时期,《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到汉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赋予道德含义,认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 。


五行生成数


《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这里说了十个数,一至五,是五个生数,五个生数各与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谓五个成数 。


汉代经学家对这十个数有一定的解释 。如郑玄说:“《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 。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 。”(《礼记正义月令》引)


五行的关系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


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


五行的应用


五行最直接的应用是中医和占卜,中医方面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中医讲究五行调和才能身体健康,五行调和是五行的生克达到一个平衡 。如果一个人肾亏,则五行水不足,影响的是真个系统,水生木,水少,则木不生,肝胆气不足 。五行是完整的系统学说,中医上这个完整的整体是身体 。



五行学说在术数上应用更为广泛,任何预测术都是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 。五行学说在术数中应用更多的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符号表示 。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



不同的预测术对干支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八字干支都用,奇门遁甲重干,六爻重支 。干支可以自成一套完整的五行生克系统 。学习术数,认知五行学说是第一步


 
欢迎扫码关注军师府






欢迎扫码关注幕僚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