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这是一句民间俗语,所谓的“俗语”就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口口相传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三人不抱树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一人不进庙”说的是一个人不要去庙里烧香 。为什么呢?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寺庙通常建在幽静的地方,而庙里又有许多佛像,有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也有凶神恶煞惩治恶人的怒目金刚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假如一个人进庙,幽静的环境和四周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恐惧感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另外,寺庙里人员混杂,不排除有不法僧众的存在,假如一个人上香,僧众产生图财害命的想法就糟了,是女的可能先奸后杀 。
总之一个人去上香容易成为不法僧众侵犯的对象 。
当然也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一个人去寺庙上香,最后却把辩机和尚害死了 。
原来她主动勾引辩机和尚,偷情时还送给了和尚哥哥一个玉枕,最后玉枕失窃牵连出公主和辩机偷情之事,李世民大怒腰斩了和尚 。
所以说一个人上庙有风险,除非你是皇家女,普通人还是结伴去吧 。
最后一点,假如寺庙香客很少,这时要提高警惕,不是不灵就是凶寺,一个人去上香无异于羊送虎口 。
“二人不看井”,这句话是说两个人不要到井边往里看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人一起行走,突然听到路旁井里有异常声音,乙上前探头观瞧,没留神脚下一滑掉进井里了 。
甲赶紧去村里叫乡亲们救人,等乙的亲属来到后,发现乙已经死了 。乙的家属怀疑是甲推的,甲百口莫辩,没有第三人在场,他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甲只好吃哑巴亏,赔了乙一大笔钱才算了事 。
过去的井都是大眼井,水平面很高,落井后存活的几率很低 。人们为了防止被冤枉,都是三人以上去井边儿,这样一来,假如一旦出事,还有一个人为自己自己洗刷不白之冤 。
“三人不抱树”是说三个人不要手拉手合抱大树,为什么不要抱树呢?如果三个人结伴出游,假如有个人提出手拉手合抱一棵大树,测量一下有多粗,这时候你要提高警惕 。
首先山上很少有三人合抱的大树,假如另两个人存心害你,另一个人会死死把你拉着抱着大树,第三个人从背后谋害你易如反掌,因为有人拉着你的手不能动弹 。
还有种说法是“三人不抬树”,假如两个人合谋害你,这两人齐着放手就会压死你,另外就是三人没法抬,一人一头抬,第三人在哪一头呢?在哪一头都不合适,另一个人肯定有怨言 。
所以说三角架最稳定,三人搭伙最容易出问题,关键是总有两人对付一人的时候,讲真三人不是最佳组合,比如第三者、三只手、三心二意等……
文/秉烛读春秋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语,是智慧与结验的总结,不可小觑 。常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人劝,吃饱饭 。老祖宗的话,朴素、精辟而有道理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如此给人们以人生启迪,避免多走弯路 。那为什么说“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呢?钰姐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01:一人不进庙在我们的认知里,寺庙是佛门圣地,庄严肃穆、香云缭绕,僧人慈悲为怀,人们虔诚求拜,如此,人们得以心安,但古人为何说一人不进庙呢?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一人不进庙”是有典故的 。唐朝末年,一个商人住进一座寺庙,寺庙主持见财起意将其杀害,后来官府破获此案缉获凶手,此事才流传开来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此后,人们便告诫后辈们“一个人切莫入寺庙”,因为古代寺庙僧人多有不良之辈,很可能会见财或见色生出歹意,从而害人丧失性命 。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一、古代寺庙或可能鱼龙混杂
三人不抱树:两人不看井 三人不远行

文章插图
古代战乱频仍、灾害连年,人们流离失所、奔波逃命,常常将破败、偏僻的寺庙作为栖身之所,我们在影视里常看到这样的情节,而事实也是如此 。
因此,寺庙看起来是一个神圣之地,却同时也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公共场所 。在这样的场所里,往往充斥着各类人群,难免会藏污纳垢、鱼龙混杂 。
而其中一些人为了活命,很可能会成为歹人,谋取他人利益,掠夺他人钱财等 。有的更为凶狠的犯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还会削发入庙成害人恶僧 。
如果一个人进庙,形单影只、孤立无援,很可能被歹徒盯上,成为抢劫对象,而任由宰割 。如果是一个单身女子,那就更危险了,不仅被劫财劫色,甚至还可能丢掉性命 。
二、一人进庙,有瓜田李下之嫌
寺庙里有各种贵重的器皿,还有鼎盛的香火钱等 。一人进庙,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如庙里物品丢失,你百口莫辩,跳下黄河也洗不清偷盗嫌疑,再说古代也没有监控这种东西 。
就算佛祖信你,庙里和尚未必会信你 。而有人结伴或人多时进庙,就安全得多了,就像我们办公事一样“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互相好歹有个监督,会避嫌不少 。结伴是最明智的 。
再有,殿内空无一人,一人进庙,遇怒目圆睁、高大威猛的佛像,再加之殿内肃穆、寂静,再强大的内心也会恐惧 。这不是你内心不虔诚、不坚定,而是正常人对环境的本能反应 。
综上,以上这些都涉及到古今差别与人性,有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及局限,古今寺庙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人性在不同社会也自然有所不同 。
“一人不进庙”告诉我们:一、远离危险环境,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二、人性本善,但在生存面前,人性经不起激 。三、远离瓜田李下,时刻谨记,安全第一 。
02:二人不看井“二人不看井”也是有典故的 。北宋年间,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其中一人学问很好,还带了很多钱 。这让另一人心生歹意,担心自己的功名被抢,又觊觎对方的钱财,因而一直想加害对方 。
他一路上心怀鬼胎,找机会下手,但苦于天不作美,一直未得逞 。刚好有一次在行路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口井,他跑到井边,向秀才招手:“你看这井水多清澈啊” 。
两人正是口渴难耐之际 。秀才一听说,也赶紧跑到井边,伸头观看,正欲要取水解渴时,却被他一把推了下去 。这人去了心病,得了对方钱财,扬长进京赶考而去 。
井,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有着传统文化的脉流 。但曾几何时,井也逐渐成了危险地,与不熟悉的人处于此地,难免成全了对方的害人之心,因而古人说“二人不看井” 。
还有,两人一同看井,万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另一个人就百口莫辩,成了杀人嫌疑了,但这个事本来就与他无关,因而古人也说“两人不看井”,很有道理啊 。
再有,人性在功名利禄面前,本恶的部分被激发出来 。人性如此不堪一击,主要因为人太贪婪了,其实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太过执着反被束缚、被其害,又何必?!
“二人不看井”堪称醒世恒言,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常怀戒备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既便你不害人,却也阻止不了别人害你,因此得小心设防 。
03:三人不抬木“三人不抬木”是说三个人不要抬一颗树,这句话其实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有些相通,都是指团队合作的问题 。
三个人一起抬一颗树,一般这样分配的,头尾各一个,中间一个 。其实,我们现在当然知道,抬木两人最佳,如果三人抬木就会出现问题 。
三个人一起抬木,头尾两人用的力,由中间那个人控制,但如果中间那人偏心,偏向其中一方多些,那么另一方就会承受更重的压力 。
你们3个好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其中一个人很可能会偏向另一个人,并且和另一个人联起手坑你,到时你孤立无援,也就只能受了 。
所以,这种三人合作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失衡,让团合合作失败,毕竟被坑的那人早晚也会明白的 。其实,究其实质,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
还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人少好干活,人多反而不干活了 。这联系到企业管理,其实就是责权利不明,责任、分工不明确 。
没有明确的责任、合理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以及严格的责任管控,很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产生内耗,从而导致生产效能低下 。因此要锁定责任 。
“三人不抬木”告诉我们:如果要让团队继续顺利合作下去,那么就得兼顾、平衡团队里每一部分人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否则一旦有所偏颇,就会让整个团队分崩离析 。
04:四人不徒步提起“四人不徒步”,真的深有体会 。半年前,我和朋友们自发建了一个6人的“徒步群”,打算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锻炼一下身体 。
刚开始时,大家在群里非常活跃,说去哪去哪,然后其他人也一起附和说可以 。但当真正到了实地后,一些人又说要走哪里才更好些,这让之前提议的人不高兴了 。
后来,大家意见不统一了,在群里就不统一,到实地后更不统一,有说走这边好,有说走那边好,七嘴八舌,不仅耽误行程,还产生了矛盾,最后徒步群2月就解散了 。
还有比如,你和朋友们去买衣服,人少时更容易买到衣服,而人多时反而难以抉择、空手而归了 。这个说这件好看,那个说那件好看,整个把你也弄得没有主见了 。
“四人不徒步”告诉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人多往往是很难统一意见 。如果要听取团队每一个人的意见,那么这种团队必定长不了,所以我们要从大局出发,遵从大局观 。
写在最后:“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确实是老祖宗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性的思考等,都充满了人生哲理,于我们现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古人的智慧,多少带有历史烙印,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人们观念在转变,我们应与时俱进,批判接受,这才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