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开光仪式 渔民节的活动内容

渔民节的活动内容
【龙王庙开光仪式 渔民节的活动内容】一、开光 。
乘六月十三这一天,为新建渔船下水仪式 。开光是渔家盛事,仪式最为隆重 。新船,亲朋好友送红旗祝贺,旗幅六尺,取六六大顺之意 。贺旗少则数十,多者逾百 。船主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 。备两只大公鸡,一只在船头处开刀,鸡血从“船眼”流下,染红船头,俗称“开光”,又称挂红 。岚山一带渔民称此举为“灌带”,亦称“染龙眼” 。意思是该船下水后像龙一样,眼睛睁得大大地、亮亮的,不论白天、黑夜,起雾、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 。取鸡血开光,意在借鸡的谐音,喻“大吉大利”之意 。另一只公鸡放掉,谓之“放生”,意在即使遇上海难也可免于一死 。开光后,新船即可试航,俗称“下河” 。下河时,要烧香、焚纸,大放鞭炮,插上亲朋送的贺旗,也有插上竹扎的摇钱树的 。一切就绪,亲朋邻里聚集海头,欢送新船下水 。新船下水后,船上渔民还有许多禁忌:酒盅、饭碗、盘子不能倒扣在桌子上,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遇到东西翻过来了,不能说“翻了”,要说“打个张”;也不允许妇女上船,怕会翻船 。
二、敬龙王 。
六月十三日渔民节的这一天,渔民们要杀猪宰羊、蒸饽饽、准备各种糕点、水果等供品,在龙王庙里和各自的渔船上张贴对联、悬挂彩旗 。渔民们起来,抬着披红戴花的猪羊和各家准备的供品,一路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秧歌队、旱船和围观的群众簇拥下来到龙王庙 。上午八点,祭拜活动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彩绸飞舞,船老大们把各种供品摆放在龙王殿前,依次烧香磕头,叩拜龙王 。
三、敬海神娘娘 。
以前有一种大风船,船上供有海神娘娘,在船尾设有香案,供三杯酒 。出海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方向漱一次,再进仓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平浪静 。现在,船上不再供海神娘娘,在龙王殿一侧设有海神娘娘殿,祭拜活动都在龙王庙与祭祀龙王同时进行 。
四、拿行 。
又称“抓行”,是渔民节的一项最为的重要内容 。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戴家村人首倡“拿行”之举,得到石臼所一带渔民的响应 。近海渔场,鱼的多少不一,民谣道:“拿了老虎头,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种稻子也吃米;拿了下边外,潭漂(浮子)、蛏子一起卖” 。因此渔民在每年的六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渔场 。过去没有定位仪器,渔民根据目测,以自然景观为基准坐标,分出能看见“河山”的海区,能看见“嶝山”的海区……诸如此类像分地一样划分渔场,并起上名字“老虎头”、“老虎脚”、“鲤鱼池”等等 。六月十三日,船老大们还凑份子请民间的戏班子唱戏,有京剧也有地方戏(周姑子戏、柳琴戏),京剧剧目常演的有《钓金龟》、《杨门女将》、《四郎探母》、《西厢记》等,地方剧目有《张郎与丁香》、《墙头记》、《小姑贤》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同时还有秧歌、旱船表演,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
“拿行”在石臼所海区率先实行,后推及沿海渔村 。拿行的仪式由公推的艄公主持,(裴家村一带由请来的道士主持)一般在龙王庙进行 。在近海下大网(又称坛子网)的船主,都参加抓阄 。六月十三日下午,船老大们仍聚在龙王庙,由公推的老船长或道士晃签决定抓阄的次序 。各船主的姓名均写于竹签上,装在竹筒中,晃出一个竹签,此人拿去“抓行” 。“行地”(即渔场)写于纸上,装在一截芦苇管内,用红纸包裹,全部放在升(一种计量粮食的工具)内,用红布将升蒙好,放于庙内神台上 。渔民从升内摸出“行地”,再将“行地”登记到账薄上,此账称“行账”,以备查询 。当晚吃水饺,同一村不下海的人家也吃水饺 。相沿成习,渔村形成了六月十三这个独特的节日 。改革开放以后,近海作业不再限制区域范围,“拿行”也不复存在;谁先下户(即在海中打桩)渔场即归谁,但仍过六月十三 。
五、跳水族舞 。
在渔民节这一天,渔民们要跳极具地域特色的水族舞 。水族舞造型多是鱼鳖虾蟹蚌,服装制作采用竹篾、白绸布、或绵纸扎制,再用彩笔勾画 。水族舞的表演大致分两种形式 。其一是即兴表演:众多男女各依喜好,选择一种水族造型套在自己身上,随着锣鼓、唢呐等音乐,模仿水族的各种姿态手舞足蹈,其步伐多采用戏曲台步或秧歌步,也有即兴发挥的;其二是带有剧情的表演,表演时不仅有水族的造型,而且还有人物的造型,通过人与水族特有的联系和特定环境,描述爱情、伦理和寓言故事 。常见的剧情水族舞有:《鹬蚌相争》、《渔翁与蚌精》、《哪吒闹海》、《水漫金山》等,由于剧情水族舞运用拟人手法,情节曲折生动又贴近生活,它比即兴表演水族舞更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