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大致又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历法是计量,

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文章插图
一. 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
二.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 。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 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 。
三.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
四. 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 历)
五. 阴阳历结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
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臵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臵的计算等 。
最近的几次历法演变如下:
公元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回回星历司”,招聘阿拉伯天文历法专家主持天文历法事务,结合回回历法,郭守敬编撰了元代的《授时历》 。
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命刘基重新修历法,1517年刘基制定大统历,参照了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修的《授时历》和回历(1267年正式传入中国) 。
明末,历法失调,预报日月食期不准 。此时西方传教士已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欧洲新的天文历法知识 。崇祯即位后,命徐光启修历 。徐光启引用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用“西洋新法”,编修了《崇祯新历》 。
清顺治元年(1644年)发布摄政王多尔衮谕令,依据耶稣会士汤若望呈《西洋新法历书》(即原明《崇祯历书》)修订的“新法正历”,作为新王朝的法定历书 。此历法即大清之《时宪历》 。
在康熙一朝,《时宪历》又由南怀仁主持进一步修订完善,遂达到中国传统历法的最高峰 。
现在使用的农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颁布的《紫金历》,此历法基本延用清代的《时宪历》历法 。紫金历又称夏历,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启用,一直延续至今 。
这个有很多种说法,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东西方计量时间选择12的倍数的原因
【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文章插图

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文章插图
远古记忆
历法是计量,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

文章插图
题主说的远古记忆确实是原因之一,原始人类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应该已经携带着基本的文明特质,虽然人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明,但总有相似之处的地方 。比如人类婴儿对爸爸妈妈的称呼发音的相似性,都是“mama、papa”(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是有爸妈的叫法的) 。恐怕在未走出非洲的时候人类对于时间就已经形成了模糊的、相同的概念 。
12的倍数容易划分
人类对时间的划分,最早是在圆周上进行的 。我们在一个圆盘中画出一个直径线,分成两份,可以用来表示日夜,在垂直画一条,分成四份,可以被用来表示一年中有四季,但一天若也分成四份人类会很不适应,若是分成三份就容易了,睡眠时间占一份,其他作息时间占两份 。而如果按照常见的十等分这个圆周,操作难度太大了——不信你自己试一试 。那就得换种分法了 。将一个圆周几等分最容易?2等分 。其次呢?4等分 。如果再划分,12最容易(纯尺规作图,没有刻度尺,没有量角器,也不能靠感觉) 。所以,古老的人们将圆盘分成最容易做到的12等份 。所以,时间就成了12进制 。
公转周期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的12倍,因此12这个数对人类的计时和历法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也曾采用过岁星(木星)纪年,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2年 。而且黄道十二宫,每天又会绕着地球轮转一圈,人们通过十二宫所在的位置,可以判定出当下是什么时辰,用看星星来估算时间这种方法便捷准确,比如航海的时候,你没有钟表,看看地平线位置上是什么星座,就能知道眼下大概是几点 。所以大家还是选择了一天12/24小时 。
其实大家也不是没采用过其他的计时方法,例如比如春秋战国时候昼夜就是10个时辰,现在晚上分为五更就是当时留下来的 。
所以,时间进制中多为12的倍数的原因是除了自然现象周期的巧合外,还是出于等分圆周的便捷性考虑 。这些因素的出现,时间就是12进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