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始于足下 什么始于足下的上一句名言


什么始于足下 什么始于足下的上一句名言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什么始于足下的上一句名言,什么始于足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2、”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 , 著名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
3、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 。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7、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
9、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
10、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11、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12、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 , 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
13、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
14、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
15、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 , 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
16、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 , 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 , 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
17、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18、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 ,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
19、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 , 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
20、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
21、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道是德的升华 。
22、没有德的基础 , 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
23、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
24、《道德经》的魅力首先源于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来字,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
25、《道德经》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包容性 。
26、无论是治国、治家、治学还是修身、处世、待人 ,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 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
27、《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且中国道教以此经为重要典据,对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 。
2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2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 。
30、原文: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春秋时期-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31、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3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3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3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36、民之从事 , 常于几成而败之 。
37、不慎终也 。
3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3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 复众人之所过 。
40、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41、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42、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 , 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
43、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
44、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
45、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 , 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
46、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
47、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48、扩展资料:《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
49、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
50、2、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5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
52、3、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
53、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 , 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
54、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 , 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
55、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
56、”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
57、通过这段经历 , 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 使他远近闻名 。
58、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
59、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
60、4、赏析:《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
61、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朗堑碌纳?。
62、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 , 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
63、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
64、《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
6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度百科-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66、—— 《老子》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67、合抱的粗木 , 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
68、说明万事起于忽微 , 量变引起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什么始于足下 什么始于足下的上一句名言】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