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端”,“午”看端午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凄美的民间传说,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好的情感寄托,崇高的道德追求,使端午节的魅力千年不衰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角黍”即粽子 。各民族的端午节都有不同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悬钟馗像、品“五毒饼”、喝雄黄酒、插蒲艾草、祭五瘟使等,这些习俗都各有来历,民俗气息浓厚 。下面我们从“端”、“午”二字的解读来管窥端午节所承载的传统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 。
“端”,异体为“耑” 。《说文》:“耑,物初生之题也 。”《说文?立部》:“端,直也 。”“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专”,意为专心致志 。“端”从立,从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专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 。如端正、端直、端庄 。《说文?午部》:“午,啎也”,“午”是“啎”的本字,意为违逆 。白天十一时至十三时正是阳气极盛、阴气始生的交午之时,故称“午时”;而夜里十一时至次日一时阴气盛、阳气生的交叉之时,故称“午夜” 。“五”和“午”古代可通用 。古人以“五”为阳气始盛之数,故称五月第一个逢五日为“端午节” 。而“午”又是交替之意,五月五日双五交替,也称“午”,故称“端午”或“重午节” 。端午节时正是仲夏病疫流行的季节 。古人过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送瘟神,而瘟神的盛行在古人眼中是由于人内心杂念过多,为人不端,行事不正所引起 。《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所以,这期间的一切行事都以静养安息为主,尤其注重端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端午”之名的含义 。周代诸侯朝觐、丧葬、祭祀等严肃场合所穿礼服正式庄重,故称为“端”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分别指宗庙会盟时主持者穿着的礼服和礼帽 。古人认为衣服、姿势等是外表、行为的一部分,是个人品质、德行的表露 。
然而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对现代人来讲已经大大“祛魅”了 。粽子较之过去更加琳琅满目,香气袭人,但商业味也更浓了;亲人朋友间祝福短信五花八门,繁缛华丽,但礼节性更强了;江面上依然是“杨桴击节雷阗阗”,但历史韵味更弱了……正如宋人胡仲弓《端午》诗所言: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更为重要的是端午节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尤其是近些年,洋节“热”、国节“冷”的现象;有形的粽子多,无形的“粽子”少的现象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废、延续更为关注和忧虑 。
可喜的是,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又被确定为法定节假日,表明我们的文化意识日益觉醒,今后会受到更多重视和保护 。中国人过自己的节日,就要有自己的情怀与追求 。传统节日怎么过,还需要理智的思考 。过端午除了吃和玩,也要了解些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以提高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否则这些节日还有什么必要提倡传承?我们应借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崛起,把节日过分“仪式化”和“简化”,都不是可取的态度 。
温馨提示:如果喜欢此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您的好友 。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