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感觉是茶壶似的,里面还有一个酒杯上面是个小茶杯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感觉是茶壶似的,里面还有一个酒杯上面是个小茶杯
乾隆朝青花瓷起来有两大类,一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 。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 。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 。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 。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 。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 。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较多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 。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 。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莹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成功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 。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 。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护胎釉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盘碗仍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着地面小,而是略有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故宫藏清乾隆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 。早期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略见晕散,但比雍正时期稳定;中期呈色稳定明快,为纯蓝色;后期呈色较为厚重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 。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与真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明万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点,特别是使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青花瓷,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大小不等,这是因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而形成的 。明万历以后发明了火烤法,能够把氧化铁从青料中分离出去,故中高档瓷中不见黑褐色斑点 。雍正、乾隆时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围较浓,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点也认为是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办法就是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 。永宣青花斑点与雍、乾青花斑点有着不同特征 。永宣青花斑点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而雍、乾青花斑点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规律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 。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 。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9件)、暖盘、盖碗等 。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 。文房用具类:笔筒分直口和敞口两种,尺寸上没有康熙、雍正两朝高大,形体要小 。笔洗有瓜式、叶式、双耳三足小洗、竹节式、海棠花式,墨床有书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 。盒类一般上下结合紧密 。此外,还有笔架、笔舔、水盛 。这些文房用具虽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类:有玉壶春瓶、赏瓶、梅瓶(有带盖有不带盖两种),直颈瓶、长颈撇口瓶、棒槌瓶、盘口瓶、洗口瓶、蒜头瓶、胆瓶、马蹄瓶、琮式瓶、灯笼式瓶,双连瓶(创新式样)、六连瓶、七孔瓶、天球瓶、转心瓶(腹部多有镂空)、四方委角瓶、葫芦瓶、三孔葫芦瓶、绶带耳葫芦扁瓶、天圆地方葫芦瓶、活环葫芦瓶(创新式样,既在瓶的束腰处有一圆环,可左右移动)、壁瓶、葫芦式壁瓶、双耳壁瓶、宝月瓶、双耳宝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贯耳瓶、贯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兽耳衔环方瓶、双耳大扁瓶、凤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 。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 。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 。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庆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 。还有执壶、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 。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仿明代永乐青花式样的有: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有: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爵杯、盉壶、炉、尊、花觚等 。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时期的高,较康熙时期的矮 。乾隆青花还有一些常见造型:小酒蛊、高足蛊、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乾隆青花纹饰绘画笔法与雍正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再点染等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题材的作品上 。勾勒线条平滑均匀,但与康熙纹饰比较,缺乏力度与生气 。乾隆仿明代瓷,在纹饰上还是比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画风上有较大差距 。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对原有纹饰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将花卉的叶子画得大小一样,和真品比较,工致有余而趣味不足 。乾隆纹饰种类很多,有缛丽繁密,犹如织锦的;有画面恢宏,横刀立马的;有锦地开光,内绘主画的;有在青花纹饰上罩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时使用青花、斗彩、雕镂、色釉等多种装饰手法的 。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贵,不计成本,极尽表现之能事 。乾隆官窑青花装饰风格细腻,具宫廷画的格式、文人画的趣味 。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 。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 。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 。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现 。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 。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莲、云龙、八宝、荷莲、三果图、勾莲、折枝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 。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 。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时期外销瓷特别兴盛,此时的外销青花瓷中经常出现西洋画 。这些西洋画可分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类 。徽章瓷是绘有徽章的外销瓷,一般都是西方贵族定购使用的 。由于他们出价比同类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类瓷器更为精美 。徽章一般绘在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 。乾隆早期的徽章画得比较大,几乎占满了画面,周围的花则是辅助性的,但也画得非常精致 。乾隆中后期,徽章画得比较小,周围的花相对而言则画得比较大,从徽章与周围花的大小来看没有主次之分,从徽章与周围花的精致程度来看都是使用极细的毛笔绘制,从徽章的内容来看多为动物,从徽章定购的主人来看有贵族、公司和财团等 。人物瓷又可分为神话、宗教、风俗三类 。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圣经故事,如耶稣受难、复活等故事;以风俗为题材的画,主要描绘欧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为纹饰的外销瓷,有的船上绘有国旗,有的描绘船离码头的告别图,有的描绘狂风恶浪行船图,还有的在一个瓷器上的不同面,连贯地以中国画形式把不同场景的行船图描绘在上面,以船锚为边饰,这种经中国人再创造的船舶瓷在当时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为纹饰的外销瓷 。以花卉作为瓷器纹饰本是中国瓷器的传统,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外销欧洲的瓷器开始大量出现新的花卉图,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样本摹画的 。一般来说,中国画匠开始是力求忠实原作,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以中国花卉技法为依据,逐渐对不可合理的部分进行修饰,最后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 。“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 。“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 。“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 。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 。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 。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 。“乾隆年制”款多双圈 。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乾隆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 。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D%A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绿铀福禄寿三星小碗一套四件春夏秋冬能值多少钱
()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 。其中以康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 。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 。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 。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 。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 。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 。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 。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 。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 。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 。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 。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 。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 。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 。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 。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 。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 。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 。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 。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 。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 。釉里红亦为上乘 。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 。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 。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 。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 。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 。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 。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 。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 。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 。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 。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 。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 。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 。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 。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 。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 。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 。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 。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 。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 。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 。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 。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 。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 。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 。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 。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 。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 。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 。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 。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 。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 。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 。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 。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 。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 。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 。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 。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 。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 。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 。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 。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 。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 。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 。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 。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 。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 。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
参考资料:

大清康熙双圈款青花团凤纹茶杯是什么样的呢 ?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色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之一 。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
与茶杯相结合,可谓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 更显韵道典雅,让你在品茶的时候,感受青花瓷的古风典雅,回味无穷 。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而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陶瓷茶具在茶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 。具体可分为青瓷茶具、精陶茶具、彩陶茶具等等 。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 。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感觉是茶壶似的,里面还有一个酒杯上面是个小茶杯】藏品简介:口径7.4cm,底径1cm,高6cm.浅圈足,器通体施白釉,以青花装饰,口沿、近足处绘青花双圈,壁绘青花双团凤、祥云纹主题纹饰,凤身绘画精细,双翅展开,足底青花双圈 。康熙时期风格,瓷质细腻通透、造型美观、新颖别致、雍容富贵、做工精细,图案古朴典雅,极具观赏性及收藏价值 。
整体来说,衡量一件青花瓷价值的凹凸可从这几方面来看:一从器型看 。厅堂的摆设用具最贵,文房器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二从制造技艺看 。制造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保藏价值要高很多;三从色种看 。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四从纹饰看 。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 。当然,青花名家制造以及官窑瓷的市场价很高 。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现已和官窑瓷距离不大,因而民窑青花瓷精品也相同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

光绪年仿康熙年制青花碗一对价值多少钱……知道的估个价 。
你的这对碗,既不是光绪,也不是康熙的 。是民国初期仿青花人物画民窑产品 。不单没有价值,连使用价值都没有!就算正品,出现冲、崩、裂都不值钱!什么价值都没有!
大清康熙年制连年有余青花碗,求高手,真假
与熊掌不可得兼人说:在一深的日子里,谁能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定了就义无反顾;也有人说: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那么,我该何去何从?其实还是我自己最清楚吧,曾经我是完美主义,现在我是现实主义,确定了就义无反顾吧 。
升入初中我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一个便是雯子,她一头黑发飘飘,她是一个极其乐观开朗的女孩,尽管学习上屡遭磨难,她也始终不言放弃 。她是那种热心肠又不小心眼的女孩,她说话时不拐弯抹角又不直切主题,她总会非常认真地同人解释她说的每一句话 。她是一个心思细腻又颇负文采的女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心,看微博,相互劝导鼓励对方,便因此熟络,相知,相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