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指什么时候_立秋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范围) 。
统的计算伏天法是从夏至开始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那么,2016年什么时候入伏?我们可以计算出:
2016年的三伏天总共有40天,其中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 。
立秋是什么时候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此时,北斗七星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哦?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
三伏天是什么,哪一天开始的?
三伏天出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
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初伏:7.13-7.22,10天;中伏:7.23-8.11,20天;末伏:8.12-8.21,10天 。

三伏天是指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 。
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 。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 。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
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 。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