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八字时柱表3句话








《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是谋略八字诀的一部佛教经典 , 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是谋略八字诀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是谋略八字诀的一部经 。



南怀瑾评价说:“《金刚经》最伟大之处 , 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 , 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 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


不论你信奉佛教与否 , 都可以从这部经典中汲取最有营养的人生智慧 。


《金刚经》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 , 可以说字字精华、句句点睛 , 但是其核心 , 无非就是这3句话 。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八字时柱表3句话

文章插图


1
学会放下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 , 知我说法 ,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 何况非法?
 
译文:如来常常说 , 你们比丘 , 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 , 渡过河就要舍筏 , 佛法也是如此 。佛法尚且要舍弃 , 何况非法呢?


对佛法 , 要像渡河的竹筏子一样 , 过了河就舍弃掉 。对佛法尚且是这样舍弃 , 那么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


我们普通的人 , 只知道不断得到 , 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 。


人生在世 , 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 。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 , 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放逐;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 , 就在悲欢离合里痛苦挣扎;甚至有人对是非放不下 , 对得失放不下 , 对善恶放不下 , 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 , 不得安宁 。


佛陀在世时 , 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 , 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 , 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


佛见了 , 对他说:“放下 。”


梵志立刻把手中的两个花瓶放下 。


佛还是对他说:“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的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 , 请问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说:“我让你放下 , 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 。当你把六根、六尘、六识都放下时 , 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 , 没有什么压力 , 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


“看破”是真学问 , “放下”是真功夫 。


如果我们都像佛陀说的那样 , “放下、再放下” , 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路 。


佛说放下 , 不是说放弃现实的事 。


家庭、事业、友情、爱情、亲情等等 , 并不需要放弃 。需要做的是把贪欲放下、愤恨放下、和妄想放下 。


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 , 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 , 心如止水 , 不再起心动念 , 坦然面对 , 一笑了之 。


即便别人在你面前 , 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 , 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 , 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了 。放下 , 莫过如此 。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八字时柱表3句话

文章插图


2
学会珍惜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应作如是观 。
 
译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 , 本来不可取不可说 , 又如同水露 , 如同闪电 , 虽然呈现过 , 瞬间消失 , 不可取不可说 , 应作如是观 。




人生如梦 , 苦乐如泡影 , 成败如朝露 , 荣华富贵如浮云 , 名利如镜花水月 , 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 , 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 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 , 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


天地间万物 , 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 , 哪有永恒的所有权?


人生充满无常 , 无常即苦 。


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 , 才会对拥有的一切才会更加珍惜 。


我们就像是一群搭载时间之车的乘客 , 疾驶在生命的单行线上 。无法减速 , 不能回头 。


悲喜 , 聚散 , 成败 , 像路边的花草 , 一闪而过 。


一切的经历和感受 , 都径自往身后狂奔而去;我们却是径自前行 。以为自己是与生活同行 , 而原来只是擦肩而过 。


真是因为同样的因缘无法重现 , 所以更要珍惜当下 。


珍惜和父母相聚的日子 , 不要等回首的时候落下无可弥补的后悔;
珍惜和每个人相遇的因缘 , 用慈心悲心去融化彼此的对与不对;
珍惜眼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也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 。


无论人与事 , 都以最美好的心态看之 , 以乐观的方式待之 , 这就是最好的珍惜 。




3
学会清净


应如是生清净心 , 不应住色生心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应无所住 , 而生其心 。
 
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 , 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 , 不应当执着在物质现象上 , 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 。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 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 。应无所住 , 并不妨碍起心动念 , 不妨碍行住坐卧 。


“无住”就是内心不住任何事物 , 对于任何事物不着相 , 不在心头住任何的杂念 ,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 让自己的心时刻自在、清净 。


没有妄念 , 坚持本我 , 心不随外部环境的牵引 , 不随其转就是清净的 。


《菜根谭》有云:“风来疏竹 , 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 , 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 , 事去而心随空 。”


当轻风吹过 , 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 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 , 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当大雁飞过 , 寒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 , 但是雁飞过后 , 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 。


万事万物 , 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 , 其性本空 。物来则应 , 去则不留;事情来了尽心做 , 事情去后 , 心清净 。清净心就是道 。


再美的地方 , 都有不洁净的东西;再幸福的生活 , 都有不如意的事情 。


注意力在哪里 , 心就在哪里 。所以我们要学会以清净看世界 , 欢喜过生活 。


清净的人 , 得而不喜 , 失而不忧 , 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 , 所以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 一时 ,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 世尊食时 , 著衣持钵 ,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 次第乞已 , 还至本处 。饭食讫 , 收衣钵 , 洗足已 , 敷座而坐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 ,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 偏袒右肩 , 右膝着地 ,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应云何住 , 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 , 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应如是住 ,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 世尊!愿乐欲闻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即非菩萨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 , 须菩提!菩萨于法 , 应无所住 , 行于布施 , 所谓不住色布施 ,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 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 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 ,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 , 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 ,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 则见如来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 ,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 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 , 后五百岁 , 有持戒修福者 ,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 以此为实 ,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 闻是章句 ,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福德 。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 ,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


若取法相 ,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 是故不应取法 ,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 , 知我说法 ,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 , 何况


非法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亦无有定法 , 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 , 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 ,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 是人所得福德 , 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若复有人 , 于此经中受持 , 乃至四句偈等 , 为他人说 , 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 ,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 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 , 即非佛法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 而无所入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 是名须陀洹 。”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 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 , 而实无往来 , 是名斯陀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 , 而实无不来 , 是故名阿那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 , ‘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 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 人中最为第一 ,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 ,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 于法有所得不?”“不也 ,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 , 于法实无所得 。”“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 , 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 , 即非庄严 ,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 不应住色生心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须菩提!譬如有人 , 身如须弥山王 , 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 , 是名大身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 如是沙等恒河 , 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 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 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


数三千大千世界 , 以用布施 , 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 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 于此经中 ,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 为他人说 ,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 , 须菩提!随说是经 , 乃至四句偈等 , 当知此处 ,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 皆应供养 , 如佛塔庙 ,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 则为有佛 , 若尊重弟子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 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 以是名字 , 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 , 即非般若波罗蜜 , 是名般若波罗蜜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 世尊!”“须菩提!诸微尘 , 如来说非微尘 ,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 , 非世界 , 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 ,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 , 即是非相 ,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 , 于此经中 ,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 为他人说 , 其福甚多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 , 须菩提闻说是经 , 深解义趣 , 涕泪悲泣 , 而白佛言:“希有 , 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 信心清净 , 则生实相 , 当知是人 , 成就第一希有


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 , 即是非相 ,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 若当来世 , 后五百岁 , 其有众生 , 得闻是经 , 信解受持 ,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 , 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 不惊、不怖、不畏 ,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 非第一波罗蜜 , 是名第一波罗蜜 。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 ,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 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 我于尔时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 于尔所世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不应住色生心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 , 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 应如是布施 。


如来说:一切诸相 , 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 , 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 , 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萨 ,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 如人入暗 , 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 如人有目 , 日光明照 , 见种种色 。须菩提!


当来之世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 , 悉知是人 , 悉见是人 ,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 后日分亦以恒河


沙等身布施 ,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 , 闻此经典 , 信心不逆 , 其福胜彼 , 何况书写、受


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 ,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八字时柱表3句话】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 , 广为人说 , 如来悉知是人 , 悉见是人 ,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


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 , 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 ,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则于此经 , 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


须菩提!在在处处 , 若有此经 ,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 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 皆应恭敬 , 


作礼围绕 ,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 受持读诵此经 , 若为人轻贱 , 是人先世罪业 , 应堕恶道 , 以今世人轻


贱故 ,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 , 于然灯佛前 ,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 悉皆供养承事 , 无空过者 , 若复有人 ,  于后末世 , 能受持读诵此经 , 所得


功德 ,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 百分不及一 ,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


人 , 于后末世 , 有受持读诵此经 , 所得功德 , 我若具说者 , 或有人闻 , 心则狂乱 , 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


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 果报亦不可思议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当生如是心 ,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


切众生已 ,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则非菩萨 。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 , 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 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 佛于然灯佛所 ,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 , 当得作佛 ,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 作是言:‘汝于来世 , 当得作佛 , 号释迦牟尼 。’


何以故?如来者 , 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 ,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于是中无实无虚 。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 , 即非一切法 , 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 , 则为非大身 , 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 则不名菩萨 。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 , ‘我当庄严佛土’ , 是不名菩萨 。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 即非庄严 , 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 , 世尊!如来有肉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 , 世尊!如来有天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 , 世尊!如来有慧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 , 世尊!如来有法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 , 世尊!如来有佛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 , 佛说是沙不?”


“如是 , 世尊!如来说是沙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 有如是等恒河 ,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 佛世界如是 , 宁为多不?”


“甚多 , 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 , 所有众生 , 若干种心 , 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 , 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 , 现在心不可得 , 未来心不可得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 是人以是因缘 , 得福多不?”“如是 , 世尊!此人以是因缘 , 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 ,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 , 如来说得福德多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 , 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 即非具足色身 ,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 , 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 , 即非具足 , 是名诸相具足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 即为谤佛 , 不能解我所说故 。


须菩提!说法者 , 无法可说 , 是名说法 。”尔时 ,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 , 于未来世 , 闻说是法 , 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 , 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 , 如来说非众生 , 是名众生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 , 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 , 须菩提!是法平等 , 无有高下 ,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修一切善法 ,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 如来说即非善法 , 是名善法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 如是等七宝聚 ,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 乃至四句偈等 ,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 百千万亿分 ,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


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 , 则非有我 ,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 , 如来说则非凡夫 , 是名凡夫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 , 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 ,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于法不说断灭相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 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 得成于忍 ,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 , 不应贪著 , 是故说不受福德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 , 无所从来 , 亦无所去 , 故名如来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 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 , 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 , 即非微尘众 , 是名微尘众 。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 则非世界 , 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 , 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


一合相 , 则非一合相 , 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 , 则是不可说 ,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 , 世


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于一切法 , 应如是知 , 如是见 , 如是信解 , 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 , 如来说即非法相 , 是名法相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 , 持于此经 , 乃至四句偈等 , 受持读诵 , 为人演说 , 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 不取于相 , 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 ,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 闻佛所说 , 皆大欢喜 , 信受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