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孩子犯了错,如何艺术地批评

先批评对方然后再夸奖对方阿伦森效应,可以让别人更容易接受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打个巴掌给颗糖” 。在心理学中,这种先贬后褒的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的心理学名词 。该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实验:阿伦森找了四个不同的实验小组,让他们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 。第一组给出的是肯定、赞许的评价;第二组给出的是否定、批评的评价;第三组则先赞扬后批评;最后一组先批评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
经过多次实验,阿伦森发现绝大多数实验对象表示对第四组的人最有好感,对第三组的人最反感 。因此那些随着奖励的减少,态度逐渐变消极,随着奖励的增加,态度逐渐变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 。
奖励递减法
有这么一栋宿舍楼,在楼下停着一辆破烂不堪的旧汽车,附近玩耍的孩子十分调皮,经常在破汽车上上下跳跃,砰砰的响声震耳欲聋 。大人们对此十分反感,于是对孩子们进行批评管教,但效果却不容乐观 。
大人们管得越多,孩子们蹦得越欢,众人十分无奈 。直到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谁蹦的最响,就奖励一个玩具小汽车 。”孩子们听了十分兴奋,在汽车上卖力的蹦跳,最后蹦的最响的小朋友果然都得到了奖品 。
次日,年轻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比赛继续,奖品为一颗苹果 。”小朋友们见到奖品相比昨日逊色很多,都表示不满,无人卖力蹦跳 。第三天,年轻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的奖品为两颗花生米 。”
孩子们纷纷表示不屑,撇着嘴说道:“不玩了,不玩了,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呢 。”于是,孩子们跑着跳着俩开了破汽车 。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在汽车上蹦跶了,大家又有了安静悠闲的日子 。
在现实生活中,从大加赞赏慢慢递减至不在赞许,会导致一定的挫败感,递增的挫败感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厌恶心理,相反,首先要给予批评和否定,使他们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恰当性,然后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
这样会使对方走出挫折,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看到希望,更加努力 。所以,大多数人喜欢越来越多的赞扬和越来越少的批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善用褒贬,先褒后贬 。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 。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亚里士多德
是这样的,从心理机制来说,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选择与邀请的 。

阿伦森效应,孩子犯了错,如何艺术地批评

文章插图
太多的忍让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无限制地放弃了自己的底线 。我们邀请别人,告诉别人,你可以随意侵犯我的界限 。你可以随意在我的世界里为所欲为,肆意放纵 。
阿伦森效应,孩子犯了错,如何艺术地批评

文章插图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期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
阿伦森效应,孩子犯了错,如何艺术地批评

文章插图
我们忍让是因为我们希望别人也会跟我们一样,我们总是把自己不能容受的部分投射出去,希望可以如我们所期望那般去做 。可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对方所接受到的信息,却往往会跟我们期望的相反 。
太多的忍让,也意味着,似乎我们不太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任由别人去剥削剥夺 。人性总有一些劣根性,这跟善恶无关 。也许对方并没有意识到这会对你造成伤害,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只不过有一天事情就演变成这样了 。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也许一开始我们与别人相处地很好 。但是慢慢,我们会发现自己遇到的人都是一样的,会伤害我们,忽视我们……
就如所谓招渣体质,总是被欺负的人等等 。
有觉察就会有改变 。
加油 。我们都是在不断疗愈自己也疗愈别人 。
【阿伦森效应,孩子犯了错,如何艺术地批评】相信,你会找到更多属于自己的边界感和力量感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