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来看看春节的十六大年俗

1、饺子
中国各地春节期间都有一些特定的食品 。
从汉朝起 , 北方人就形成了包饺子过年的传统 。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 再用皮包上馅 。
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 , 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外 , 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 , 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 。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 , 饺子并不是难得的食品 , 事实上 , 饺子重在制作过程而不重在吃 。全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 , 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

春节即将来临,来看看春节的十六大年俗

文章插图
2、年糕
大年初一 , 与北方人吃饺子不同 , 南方地区的风俗是吃年糕 。年糕是用碾碎成粉的糯米加大米蒸熟而成的糕点 , 有蒸、煮、炒、炸等多种烹调法 。
年糕最早只用于年夜祭神、朝岁供祖 , 后来 , 因其型状像金块、银条 , 名称也谐音“年高”、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年年高升” , 有吉利的寓意 , 逐渐成为家家必备的春节美食 。

3、春卷
春卷是一种盛行全中国的春节美食,它用烘烤后薄如蝉翼的面饼卷上馅料 , 油炸成香脆诱人的扁圆筒状食品 。南方春卷多用蔬菜加肉做馅料 , 北方多用红豆沙做馅料 。
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吃春卷的习俗兴于唐代 。春节通常在立春期间 ,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回大地 , 万物即将复苏 , 人们在此时品尝春卷中的新鲜蔬菜便是“咬春”的意思 。当时的春卷叫春盘 , 用面饼将菜包起来 , 从头吃到尾 , 取“有头有尾”的吉利意思 。
由于炸熟的春卷色泽金黄 , 犹如一根根金条 , 民间在节日的餐桌上摆上一盘春卷 , 还有“黄金万两”的吉庆寓意

4、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的祖先 , 春节也不例外 。
传统的春节不仅是家人之间的团聚 , 也是与已逝的祖先们的对话 。过去 , 在吃团圆饭之前 , 人们会把写有祖先名字的“牌位”摆放到餐桌正前方 , 举行祭拜仪式 , 请他们也参加热闹的聚餐 。当代 , 人们仍然会供奉些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 。
祭祖是春节期间重要的仪式 ,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地域等因素而不同 , 但纪念祖先、家族团聚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

5、贴春联
春联 ,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 桃符长六寸 , 宽三寸 , 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 , 造桃符著户 , 名仙木 , 百鬼所畏 。”所以 ,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五代时 , 西蜀的宫廷里 , 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 , “以其非工 ,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
直到宋代 , 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 , 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 , 叫“春贴纸” 。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 , 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 , 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

6、守岁
除夕夜全家吃过年夜饭后 , 便要围坐在一起通宵守夜 ,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 , 这种习俗叫“守岁”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熄 , 也俗称“光年” 。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就有了除夕守岁的年俗 。古时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今天 , 人们仍然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除夕守岁”让每个中国人深深感受到成长的美 , 圆满的美 。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祈祷父母长寿 。除夕守夜 , 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机会 , 也为整个家族新一年的分工和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 。

7、新年钟声
在各地除夕风俗中 , 中国东南部的苏州的风俗很有特点 。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 , 苏州城外枫桥畔的寒山寺会击响古老的洪钟 , 钟声从广播中传到千家万户 , 报道一年的开始 。
无论春夏秋冬 , 每日半夜正交子时 , 寒山寺中就会传出巨钟的洪响 , 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 , 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报时器 。
1400年过去了 , 每年除夕 , 苏州寒山寺仍遵循更古不变的古老习俗 , 击钟以分岁 , 成为一种极富诗意的除夕民俗 。
与苏州相似 , 还有许多地方会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敲响巨钟 , 古老、洪亮的声音响彻四方 , 人们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个大家庭 , 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

8、新年第一声
燃放烟花和爆竹 , 是中国春节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志 。
爆竹是中国春节中不可缺少的节日用品 , 节前节后的一系列活动几乎都少不了它的参与 。这种中国的特产 , 又称“爆仗”、“炮仗”、“鞭炮”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
新年的零点 , 是一年、一月、一天的开始 , 钟声一落 , 人们就会立刻点燃爆竹、辞旧迎新 , 把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人们认为 , 放爆竹可以驱走一切邪魔厄运18.拜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 , 人们要早早起来 , 打扮得整整齐齐 , 给长辈拜年 。
两千年来 ,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礼仪和民俗活动 , 人们正月初一向自家长辈祝福健康长寿 , 初二开始到亲朋好友和邻里家中祝贺新春 。拜年是辞旧迎新的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仪式 。
“拜年”一词原先专指向长辈拜贺新年 , 平辈间的相互道贺称作“贺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为“团拜” 。

9、压岁钱
晚辈给长辈拜年 , 祝长辈长寿安康时 , 长辈通常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更常见的是家长用红纸包裹分发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因为中文中“岁”与“祟”谐音 , “压岁钱”就意味着压住邪祟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长辈为晚辈送压岁钱的习俗非常盛行 , 拜年也就成了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 。一些银行甚至还专门开辟了压岁钱储蓄的服务 , 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这笔“巨额收入” 。

10、恭喜发财
正月初五是春节又一个高潮 , 俗称“破五” , 古人把它当“小年”看待 。
初五据说是财神的生日 , 早上各家各户一大早就燃放爆竹迎接财神 , 求财神保佑一年财运滚滚、商家祈求生意兴隆 。晚上则置办酒席 , 为财神贺辰 。民间常把手捧宝盆的财神绘像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 , 合成“福、禄、寿、喜、财”五种吉祥图像 。这天北方通常要吃饺子 , 咬破饺子本身就有“破”的意思 , 而饺子形似元宝 , 因此 , 吃饺子也就成了“食元宝” 。
此外 , 破五这天也意味着春节期间的许多禁忌可以破除了 。春节期间 , 人们不能往外扔垃圾 , 就连扫地也只能从外往里扫 , 不能从里往外扫 , 这意味着只能“聚财”不能“散财” , 更不能把“财气”扔到家外 。而这一天人们可以往外倒垃圾 , 弃物 , 称为“送穷” 。
因为对人们幸福的向往 , 人们在新年的祝福语通常就是“恭喜发财” 。

11、闹元宵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正月十五日称为元宵节 。这是民间娱乐的大集萃 , 过元宵节因此常被称为闹元宵、闹春或闹社火 。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代 , 汉代已形成正月十五观灯赏灯的盛况 , 唐朝元宵节成为举国欢庆的狂欢节 。从宋代起 , 元宵节就白昼为市、夜间燃灯 , 成了杂糅着观灯、猜谜、歌舞、杂技和戏剧演出等活动的全民性狂欢节日 。
元宵节与春节相接 , 闹元宵往往从正月初十就开始了 , 直闹到正月十五 , 形成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每年元宵 , 人们会蜂拥到大街小巷 , 观赏彩灯 , 各种民间文娱形式也趁机大显身手 , 从乡村到城市 , 各种杂技、木偶戏、变戏法 , 踩高跷、跑旱船、举幡、戏狮子、耍龙灯、秧歌等娱乐活动随处可见 。闹元宵引出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粉墨登场 , 直到正月十五日夜达到最高潮 , 形成了全民的狂欢之夜 。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又一个高潮 。元宵节之后 , 为期近一个月的春节才算划上完美的句号 。

12、花灯
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城乡都通宵灯火辉煌 。
放灯的习俗始于汉代 , 在盛唐(公元7世纪初)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
如今 , 各种灯具制作更加精良 , 飞禽走兽、果品瓜蔬、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无不入灯;各种材料多彩多姿 , 声、光、电、像 , 无不应用;民间艺人们把绘画、剪纸、编结、裱糊、刺绣等民间工艺熔于一炉 , 制作出一个又一个有动有静的艺术精品 , 灯会成了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竞技场所 。正如唐宋诗人所形容的“火树银花合”、“花市灯如昼” 。

13、猜灯谜
元宵节里观灯、狂欢的人流络绎不绝 , 宋朝以后 , 人们在精心制作各种彩灯之外 , 还开始为彩灯贴上各种谜语 , 这就形成了最具元宵节的特色活动:猜灯谜 。
猜灯谜是一项兼具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 。灯谜的谜面包罗万象 , 无论诗词文章、花鸟物品 , 只要是众所周知的事物 , 都可以成为谜面 。但是如何紧扣谜底又制作机巧就看制谜者的水平了 。一些制谜高手还会在灯下摆上一两件小礼物 , 鼓励人们竞猜 。因此 , 灯谜可以说是看客们、制作者的智力比拼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 , 因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流传不息 。直到今天 , 中国的许多商家、报纸、电视台也会在这一天出些灯谜 , 与顾客、观众们共享 。
14、人月两团圆
元宵节时是月圆时节 , 各地都有吃元宵的习惯 。元宵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 , 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又名“汤圆” , 传说起源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期 , 本来是节日里敬神的食品 , 可由于它的圆形的形状 , 谐音“团圆” ,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 , 民间即把元宵作为元宵节必吃的食品 。人们以吃元宵来怀念离别的亲人,祈求或庆贺家庭团圆 , 是中国人重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 , 追求亲情凝聚力的表现 。

15、春节与庙会
春节、元宵节的起源都与祭祀有关 , 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痕迹 。但是 , 从唐代以后 , 节日的祭祀功能越来越淡化 , 并逐渐演变成一个民间性的狂欢节日 。人们在节日里举行各种集会、游行、宴饮、玩耍、游艺 。其间最具特色的是各地的庙会 。
逛庙会是许多地方春节的重要民俗 , 反映了传统中国民众生活的典型方式 , 在庙会上能够看到许多中国传统的民俗表演 , 手艺绝活展示 。

16、逛庙会
唐代 , 在祭祀神灵的礼仪和娱神艺术 , 贸易对庙会的固定作用和促进作用等方面 , 都表现出成熟的品格 。由于经济的繁荣 , 商贾贸易与民间娱乐逐渐加入到庙会中来 , 使庙会成为庙市 , 庙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由原来的单一的祭祀转向了祭祀、娱乐、贸易、交流等多元化形态 , 具有了更大的民间性 。
随着庙会与春节的不断世俗化 , 庙会进一步成为大交易场 , 吸引了更多商家、各路社火、花会团队前来助兴 , 各种新春年货 , 美食、玩艺儿让人目不暇接 , 顾此失彼 , 赶庙会的男女老少各得其所 , 皆大欢喜 。
欢迎大家留言添加各地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