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墓和三代老祖坟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在皇城村北2公里处静坪山,静坪山又名龙凤山,占地16000平方米 。
1
  图1,墓地入口是一座豪华的石牌坊,中间刻有:皇恩宠赐,辅弼鼎臣 。
2
  图2,过了石牌坊,可看到穴星的侧面,此时正是红叶满山 。

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墓和三代老祖坟

文章插图
3
  图3,路中间是刻有挽诗的碑亭 。
4
  图4,再往内走,路旁是10通高大的神道碑,外砌护碑亭,碑文详尽记载了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去世后的深切缅怀 。

5
  图5,这是陈廷敬墓,入眼一看,就觉偏离脉气了 。

6
  图6,脉气应该是偏于墓的白虎方 。
7
  图7,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年届73岁的陈廷敬“以疾乞休”,未获准 。第二年张玉书、李光地两相一死一病,宰相三缺二,陈廷敬自知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续担纲《康熙字典》,直至去世 。其间,帝勉励他说:“卿是耄旧,可称完人 。”为他御题“午亭山村”匾,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重,帝心急如焚,“专遣侍医,往调良药,频加存问,驰赐珍馐” 。他病逝后,“上深惜之,亲制挽诗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命南书房翰林励廷仪、张廷玉赍焚”,“又命部院大臣会其丧,赐白金千,溢"文贞" 。朝廷大臣去世,按制皇帝只写一篇祭文,可却为陈廷敬写了三篇祭文 。作为汉族大臣,被满族皇帝一生倚重,死后给予殊遇,可谓备极哀荣,非常难得 。
8
  图8,陈廷敬是陈昌期之长子,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进士 。会试时,顺治发现还有一个顺天府的考生也叫陈敬,为便于区别,特命加“廷”字于泽州陈敬名中,陈廷敬之名由此而来 。也许就是这一“廷”字,使陈廷敬与朝廷结下了不解之缘,宛如插上翅膀一般,青云直上 。 
9
  图9,现存陈廷敬墓地的石碑有两块,刻有两篇不同的御制祭文,充分证明在陈廷敬逝世后一连祭奠了两次,极具哀荣 。
10
  图10,墓碑坐丙山170,5度 。
11
 12
  图12,于陈廷敬墓后看明堂,只能从树隙中看到一点点案山 。
在实际考察过陈廷敬墓后,发现此墓偏离脉气,背后有穴星上隐隐分下的界水,实有水淋头之嫌,不是好地 。

13
  图13,看过陈廷敬墓,想去穴星正脉处看看,却看到已有三座古坟,仔细的阅读碑文,意外发现,这三座古坟竟然就是陈廷敬的三代老祖坟,分别是他的天祖(高祖的父亲)、高祖、曾祖与所配夫人的合葬墓 。没想到,问了M个人都问不到的陈氏老祖坟,就是在陈廷敬墓的白虎方,原来陈廷敬是按民俗附葬于老祖坟旁边的,我们还以后他位高权重,朝庭另寻一地给他安葬呢 。
14
  图14,陈廷敬天祖坟在最后方,正挨穴星正顶下脉之气,右前方是高祖坟,年代久碑也倾倒了 。曾祖却在高祖的正前方,这不大好,挡住了高祖坟的出路了 。
以下是三代老祖坟的数据:
天祖陈珙,字孟瑞,号南泉,配张氏合葬,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清明立碑,坐午山178度 。
高祖陈修,字宗慎,号柏山,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清明立碑,坐午山177度 。
曾祖陈三乐,字同伦,号育斋,与卢氏合葬,坐丙山171,5度 。
15
  图15,于老祖坟前的大坪托上往回看,可知这几个老祖坟都挨在穴星正脉的范围内 。
16
  图16,因为明堂树太多,无法观察到明堂情况,我看到穴星半山腰刚好有一块空地,就自己爬了上去,终于可以一览全局了,只可惜当天有雾霾,案山朦胧可见,而朝山肉眼可以隐约见点影子,但相机无法摄影出来,只能用线条示意了 。朝向是太阴星作案,后有天马作朝,因是回龙之局,朝山都是张开砂脚当面拥护过来,在实地感觉气势比较磅礴,在相片中看那效果就差远了 。
17
  图17,这是没有画线示意的原图,山下展开大坪托,老祖坟正挨脉气,陈廷敬墓葬在侧边了 。
18
  
图18,在网上找到一图,是侧面拍案山的,此图可见天马朝山,可作一点补充 。
19
  图19,青龙方有点薄,特别是在穴位看 。
20
  图20,来龙从白虎方转过来,倒是比较实 。
21
  图21,既然寻得陈廷敬的三代老祖坟了,但在穴场无法观赏到穴星的真实风采,于是我与易友趁在天黑前,驱车到案山上看穴星,可知是金星结穴,下展大坪托住穴场,穴虽在高山,却很安稳 。
22
  图22,水星行龙,金星结穴,古人云:水星变金星,清贵旺人丁 。加上来龙是太行山之大脉,巨门武曲文曲一路剥换,又得太阴星作案,天马山作朝,确是一个大发科名的清贵吉穴 。皇城陈家当时人丁旺盛,大发科名官贵,与此三代老祖坟密切相关矣!只是外青龙是走势为美中不足,不过在穴场看到内砂关住,不至成缺 。由此可知,人无完人,地无完地 。
以下再补链接两张易友截的卫星图:
 
皇城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是一个崛起于太行山下的文化家族,而陈廷敬是佼佼者,但成名立业者绝非陈廷敬一人 。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隆盛,冠盖如林,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文化家族 。 
早在明朝崇祯年间,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就考中进士,历任直隶乐亭知县、监察御史、提督江南学政等职: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为清朝顺治年间拔贡生;陈廷敬的叔父陈昌齐,系州禀生(秀才中的拔尖生,由官方发给生活补助费),只是死得较早,仅活了24岁 。可见,到了陈廷敬的父辈,陈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成为诗礼世家、书香门第 。 
陈廷敬这一代,陈氏家族这棵大树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陈廷敬的伯兄陈元为清朝顺治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 。陈廷敬共有兄弟8人,他是长兄 。他的7个弟弟中,出了1个举人,即陈廷翰;1个州禀生,即陈廷荩;其余的弟弟皆为贡生 。 
陈廷敬的下一辈,出了4个进士、1个举人 。进士中,陈廷敬的二子陈豫朋,康熙年间进士,入翰林院,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提督湖南学政;陈廷敬的三子陈壮履,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供奉;陈廷敬的侄子陈随贞,康熙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廷敬的另一个侄子陈观永,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直隶浚县知县 。举人是陈廷敬的又一侄子陈贲懿,康熙年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 。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在26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位入翰林院 。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 。 
在陈氏家族最为鼎盛的康熙年间,为官者就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奇异景观 。无怪乎,陈氏祠堂有一副对联写道:“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 
    但或许是因为陈廷敬墓葬的位置失脉并有水淋头,从他的孙辈后就慢慢落寞了 。当然,世上任何一个家族终归要没落,这是天道循环,我们只是从风水的角度上略作探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