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言

《路就是实际行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言

文章插图
读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具体行动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说的 。书是理论知识,行动是实际技能,理论大多是说教式的空无化的,行动多是现时现用的真实存在 。
读了万卷书,学了无数的知识理论,满脑的思想智慧,满腹的才华水平 。却整天躲在书房里摆弄纸笔,不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那等于万卷书是白读了 。
行万里路则不同,万里路本就是无数书累积成的最厚实的书,路途中的一切,花草山水,艰难困苦,辛苦付出等等都是书中学不到的 。
所谓生活皆学问就是此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参考理论,在理论中融入实践,才使万卷书和万里路有机统一,产生最理想的效益 。
答题友》》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自从公元前五百年前孔圣人创立学堂,而后一百多年,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学府,到隋炀帝建立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读书便被列为形而上学的范畴 。
读过书的人,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属于知识分子;但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读死书,死读书,不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之上,落不了地,这样的知识分子中看不中用,只是个摆设而已 。
从古代知识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经、史、子、集,《四书五经》讲的多是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过于抽象,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理解;而西方古代的知识体系比较健全,涉猎广泛、科目繁多而且专业性强,偏自然学科领域 。书本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但这句话也有其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了“行万里路”的作用,而削弱了“读万卷书”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书本知识本身是来自于社会的,每一本书就是作者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一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任何东西都是从学习开始的,包括说话的语言、做事接触的人和事,读书学习是前提,如果从小不读书、没有知识和文化,长大了走上社会,即使“行万里路”又能如何?还是要回到读书和学习知识中来 。
比较鲜活的例子,孔子当年虽然周游列国,但他除了讲学传道,却并没有做过任何其它的职业,他始终坚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的主张,他的学识也主要来源于著书立说之中;再者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之父康德,他的一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在一百公里以内,但他写出的三大批判哲学著作却影响整个欧洲哲学史,成为近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 。
我个人认为:“读万卷书”在前,“行万里路”在后,二者不可偏颇!“不如”二字太过于功利性,传达的不够准确,二者是不同时期的两个概念,并没有主次强弱之分 。
名人文化郭大哥|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是杜甫,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二说应该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写的,《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
意思是: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 。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
1、出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言

文章插图
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
2、引申使用: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3、释义:
原文: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言】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