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歌的意思及赏析#明英宗八字赏析

擒贼擒王的赏析
是国家、社团、机部门、宗派或帮会等社会组织的首核物,是组织展开集体行动的指挥调度中心,是组织发挥整体力量的枢纽或关键,如领头羊(人)的作用 。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世间大多数人怕当出头鸟,习惯随大流 。因此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少数关键人物 。一旦关键人物不存在,便树倒猢狲散 。所以,要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攻击的重心是它的首领和核心人物
,一旦把他们击倒,组织就会群龙无首 。用古人话说即“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擒王是控制和消灭一个组织的首要任务或核心任务,但具体的实施又有很多做法,并可以用很多计谋 。硬擒硬杀是一种办法 。但往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而且不易成功 。荆柯刺秦王就是一个例子,目的没有达到,自己先成了肉泥 。调虎离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是虎,王和部众在一起,如龙在潭,虎在穴,王和部众结成一体,坚不可摧 。设法引诱王离开部众,使王和部众无法接触与联系,先擒孤立的王,再打击部众,如同捣无虎之虎穴,敌对组织便能迅速被破坏或消灭 。美人计用来擒王或控制王也威力很大 。勾践先用西施的美色擒住夫差,然后灭吴;中国帝王们以真公主假公主擒住蕃邦君王,使蕃邦臣服中国;窃权弄国的臣子,和武力擒王相比,代价要小得多,成功系数要高得多 。
擒王,还有很多方法,36计中,很多计都可以用于擒王 。而方法之中,又可以有很多变通 。其方法是常变的,擒王这条原则却是恒定不变的 。一.消灭敌人组织中的主要首脑或最高统帅部,随后轻而易举地制服整个组织;除掉敌人的精锐部分,以制服敌人 。擒王计 。
二.抓要害计,抓关键计,抓枢纽计,抓“千钧”之“一发”计 。
三.敌人多与我方而首脑只有集中的一部(如集团军军部指挥所),擒贼擒王 刘备通过鲁肃“借得”荆州却不肯归还,派关羽镇守荆州 。东吴这边,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向关羽索讨荆州不成,于是,打算骗关羽过江,先好言相劝,若关羽执意不肯,便拿下关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将的荆州 。
鲁肃摆下酒宴,假意款待关羽,暗中令吕蒙等设下伏兵 。
关羽知晓鲁肃意思,故意只带周仓等少数人马过江赴宴,席间,鲁肃几次或明或暗的向关羽索讨荆州,但是关羽以酒宴谈公务伤感情等理由敷衍鲁肃 。
酒过三巡,关羽见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别,此时,鲁肃准备伏兵活捉关羽,但是关羽却一把挽住鲁肃的手,拉着他一起到江边 。鲁肃怕事情败露,不敢推辞 。而吕蒙等人怕伤害鲁肃,不敢动手,就这样,关羽安全到了江边,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荆州 。明英宗九岁登基,太监王振持宠专权,作威作福,朝中诸臣,多半仰他鼻息,天下侧目,敢怒不敢言 。
明英宗即正统十四年七月,北方番王乜先兴兵犯疆,直捣大同,大同守兵失利,塞外城堡,相继陷落,警报日传,朝野震惊 。
王振擅作主张,自命为统帅,还逼英宗御驾亲征 。动员令只下了两日匆促起后,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过了居庸关,遭遇狂风暴雨,军心汹汹,前锋部队的败报频至,随驾大臣等奏请皇帝留驾,王振不准,还兼道急行军,还未到大同,被给成问题了,兵无粮,马无草,军士纷纷饿死,满路死尸 。
番王乜先见此情形,满怀欢喜,故意避开,诱王振深入 。八月间,王振大军到了大同,驻扎未定即下令进军攻击 。未久,警报传至,前军已全军覆没了 。
王振闻报大惊,乃召集一个御前会议,群臣争论结果,王振才无可奈何答应明日班师回京 。
大同的守将郭登献计:“车驾还京,宜转从紫荆入,才能安全 。”王振不听,下令后军作前部,照原路退却 。行至雉鸣山,乜先率兵追到了,王振吓得手足无措,急派武将朱勇率兵三万御敌 。敌军即展开两翼夹攻,很快把朱勇的三万兵马吃掉 。次日,军至土木(地方名),已是傍晚时分了,离怀来城不过二十里,诸臣都想赶入城去,王振却说尚有千多辆辎重在后未至,不能轻易委弃,必须在此地相待,群臣力争不果,只好在土木扎营 。
次日清早,敌军已经四面八方拥至,团团把土木包围住,因此军心大乱,王振仓惶出走,连皇帝都不要了,只身逃亡 。此时兵无主帅,士兵互相蹂踏,争先奔逸,挤死的挤死,投降的投降 。英宗左右只得几名亲兵相随,几番突围不得,卒至束手被擒 。
王振在荒乱中只顾逃命,于路上亦被子部属护卫将军攀忠用铁锤打死 。五十万大军,逃回京都不过二百人 。
乜先捉到英宗,如获至宝,竟利用此俘虏向明朝讨便宜,把英宗拥到大同,声言要一万两黄金取赎,钱到即放人 。朝廷派员往敌营准备迎驾,献上黄金,乜先约明晨送还英宗,到期,使臣苦等不至,前往探问 。始知乜先已于半夜挟英宗跑了,白白被骗万两黄金 。
以后屡犯边疆,都挟持英宗同行,使明军有投鼠忌器顾虑 。明君以英宗回銮无期,奏请皇太后以国家为重,另立新君,乃下谕立王祈钰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
这一来,挟持英宗的价值降低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供利用,同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乜先态度强硬,一浍讨好或投鼠忌器 。因此经守几番波折,乜先就把英宗送归明朝 。根据军史专家夏惟桐考证,此为清摄政王多尔衮在与明军长期的战争中总结的针对性战术 。该战术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军事理论发展造成的,而是因为经济环境造成的 。
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红利在万历年大征之后全部耗尽,国库空虚 。
山西高盛和等汉奸商号走私铁器、铜器给与满清换回的只是满清从北直隶、山东抢走的金银,恶性循环之后,造成明代通货紧缩;
明代党争频繁,经济措施不能有效贯彻 。
山东漕运混乱,不能疏通南北经济 。
恶化的经济环境造成了明代的军费紧张,加上明代的腐败的常例制度(军费出兵部则克扣50%,到地方巡抚处则再克扣50%),所以军饷严重不足 。将领为了保持战斗力,只能保证自己的亲兵足饷,一般总兵级将领可以保持亲兵数百人 。是全军战斗力的核心 。
满清在与明军的战斗中,发现武将周围的亲兵,装备与训练程度与其他士兵完全不同后,制定了针对的性的战术 。野战时,以精锐的白甲兵(八旗的棉甲骑兵),突入明军阵型,分割总兵亲兵阵营与其他兵士 。
由于亲兵几乎是明军最有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兵士,分割之后,明军阵型一般都会大乱甚至溃退,满清再乘机扩大战果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 。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 。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 。
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 。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 。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像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 。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至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 。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 。
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 。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 。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 。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 。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 。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 。
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 。正中尹子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 。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王世充是西域胡人,因他天资聪敏,多谋善断,很受隋文帝、隋炀帝的器重 。
有一次,王世充与李密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王世充事先找到一个长相酷似李密的人,捆起来藏在军中 。当两军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王世充命人把那个假李密牵到两军阵前,让士兵大声嚷嚷:“抓到李密了!抓到李密了!”结果,王世充的军队见捉到了敌首,士气大振,而李密的军队看到主帅被擒,立即乱了方寸,大败而逃 。王世充指挥军队乘胜追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
可见,王世充深深懂得擒贼擒王的道理 。虽然没有真正捉到敌人的首领,但弄一个假的来充当,同样起到了瓦解敌人军心的作用 。公元23年,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 。刘秀奉命突围出城,到各地召集援军 。当刘秀率援军返回昆阳时,王莽的大军已将昆阳围得水泄不通 。
刘秀带来的援军数量不多,即使再加上守城的部队,与庞大的王莽军相比,也是处于劣势 。如果盲目地与王莽军作战,等于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经反复考虑,刘秀制订出擒贼擒王的作战方案:从援军中抽调精壮将士组成敢死队,首先进攻莽军的统帅部,接着大队人马紧随其后,捣毁敌人的指挥中枢,使敌人陷入混乱,然后通知守城部队出击配合,造成内外夹攻的有利局面 。
攻击敌人的时刻到来了 。刘秀亲率3000名勇猛强壮的敢死队从昆阳城东迂回到城西,来到莽军中营的附近,出其不意地发动猛攻 。莽军统帅王邑、王寻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蒙了,一时搞不清这支部队的来意,命令各营不许擅自行动 。王邑、王寻带领1万人马前来迎战,以为用这些人马足以应付刘秀了 。岂料刘秀手下的敢死队像狂风一样扑了过来,刀劈枪挑,勇不可挡 。莽军的其他部队因没有接到出击的命令,只好眼睁睁地见刘秀的敢死队和后援部队把中营打得稀里哗啦 。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逃跑 。莽军因失去了统帅顿时乱成一团 。
这时,坚守昆阳的守军看到援军旗开得胜,倍增信心,立即打开城门,呐喊着冲了出来,配合援军夹攻莽军 。莽军见势不妙,仓皇向江边逃窜 。在抢渡过江时,恰遇河水暴涨,淹死者不计其数 。王邑只带几千残兵败将丧魂落魄地逃回了洛阳 。1569年,泰国被缅甸灭亡 。15年后,已长大成人的泰国王子在肯城自立为泰王 。缅王闻讯,派王储率兵讨伐 。
泰王召集军事会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缅甸王储是缅甸国的王位继承人 。缅王派他亲自带兵,是要让他在群臣面前树立威信,以便日后接替王位 。我们来个擒贼先擒王,设法生擒王储作为人质,逼缅军退兵 。大家点头表示同意 。
泰王在缅甸王储必经的路上设下埋伏 。当缅军进入伏击圈时,泰军的伏兵四起,缅军的阵脚大乱 。不料泰王所骑的大象正值发情期,见缅军大象四处奔逃,立即追赶 。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泰王发现自己孤入敌阵,缅甸王储率众正立于一棵大树下 。泰王心想:这下坏了,擒人不成,倒要反被人擒 。情急之下,泰王异常冷静 。他高声对缅甸王储说:“皇兄为何待在树下乘凉,莫不是怕我吧?敢与我一对一决个雌雄吗?”缅甸王储本可以命手下人蜂拥而上杀掉或生擒泰王,但他十分顾及王储的身份,还是亲自应战了 。缅甸王储催动坐象向泰王冲来,泰王的坐象行动稍缓一步,被缅甸王储一刀砍掉了头盔 。泰王坐象又反身一撞,正好使缅甸王储的坐象横对着他 。泰王举刀猛砍,正中缅甸王储的右肩 。缅甸王储当即血流如柱,倒在了象脖子上 。缅军见主帅被杀,无心恋战,急忙退兵 。
王储被泰王斩杀,缅甸王后悔莫及 。此后150年内缅甸再也没有侵犯泰国 。

石灰吟 赏析?
首句“千锤出深山”容开采石灰石很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明日歌的意思及赏析
明日(明)钱鹤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zhāo)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明) 文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夜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 。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 。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 。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 。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
石灰吟赏析
【#明日歌的意思及赏析#明英宗八字赏析】《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诗中写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于谦的诗的赏析
石灰吟
千凿出深山,
烈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
于谦(明)
[注释] 若等好像很平常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求诗意 解析
1.《七步诗诗意:煮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
2.鸟鸣涧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
3.芙蓉楼送辛渐
[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