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女儿好媳妇,为什么很多读者不喜欢她?

在很多读者眼中,宝钗就是题主所说的十全十美的好女子 。但是,这种认知委实过于肤浅片面 。

薛宝钗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女儿好媳妇,为什么很多读者不喜欢她?

文章插图
宝钗作为宝黛钗婚姻悲剧的当事人之一,出场频率很高,与她有关的情节很多 。由于作者在《红楼梦》中大量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背面敷粉”“言在此而意在彼”、反讽等手法,读者稍不注意就会被作者的“荒唐言”给骗了去,所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万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方可辨出其中真意 。
薛宝钗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女儿好媳妇,为什么很多读者不喜欢她?

文章插图
作者对宝钗的态度是复杂的 。既感慨于当时女性“万艳同悲”的不幸,怀着悲悯之心怜惜、同情她们;又痛心于大多数女性的不觉悟,被动或主动地沦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因此,作者既赋予宝钗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美丽、聪慧、博学、才干等,又以深隐之笔写出她的无情、功利、城府、手段等暗昧的一面 。这就给读者认识宝钗这一文学形象造成很多困扰,导致很多误读 。
作者是怎样塑造宝钗的呢?简单说来就是先给她立flag,贴符合封建淑女的标签,然后在具体情节中让她做出反常甚至异常的行为,让读者觉得别扭,进而去反复琢磨,然后逐渐靠近真相 。
下面,我们来简略分析几个情节,以窥斑豹 。
一、第八回中的“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情节 。
这一回中,宝玉去梨香院探望病中的宝钗,叙了寒温之后,宝钗突然提出一个要求:“成日家说你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
之前作者给宝钗的标签是“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那自然应该遵从圣人的教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
罕言寡语的宝钗不但亲口承认“成日家说你这玉”,还主动提出要仔细鉴赏鉴赏,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且看第二十八回中是如何写的: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
(这里暂且不论薛姨妈是不是撒谎,金锁的来历到底如何,宝钗是不是真的远着宝玉)
可见,宝钗是知道通灵玉是金玉良姻的关键象征物的,是指向她的婚姻的,不但一家子成日议论,而且私下里逮到机会马上主动要看 。这符合“娴雅”“端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的人设吗?
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宝钗不但看,还把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然后问丫鬟莺儿,你发什么呆啊,莺儿的答话更妙: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这个好奇宝宝一听这话,马上缠着要看金锁 。于是,金锁在荣国府第一次正式登场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作为下联的神谕终于浮出水面了,而且必将通过宝玉之口传入贾母和林妹妹耳中 。
按照古代礼仪,女性是不该主动提及自己的婚姻的,更不用说在金玉良姻的另一当事人宝玉面前 。
假如说金玉良姻是薛姨妈一手策划的,宝钗的配合演出可谓积极、默契 。
二、第二十八回中宝钗催促宝玉去哄黛玉,是想干什么?
第二十回中有个可以用来对比的情节,我们先了解一下:
宝玉黛玉吵嘴,黛玉赌气回房,宝玉又跟进去哄劝,结果越劝误会越多 。正在这时,好巧不巧地宝钗来了 。
正说着,宝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 。”说着便推宝玉走了 。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 。
是不是懂事善良的宝姐姐先把宝玉带离现场,让黛玉冷静冷静呢?
首先,黛玉跟宝玉吵嘴是因为宝玉先去找宝钗玩,又赶回来找湘云玩而吃醋,宝钗一直在场,当然明白其中玄机 。
宝玉劝黛玉的时候,一向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的宝钗跟进来不是宽解黛玉,而是把宝玉“推走”(可见宝玉不愿走),理由居然是湘云(吵嘴的原因之一)在等宝玉!
读者设身处地想一想就明白了,宝钗不是来灭火的,是来浇油的 。
到了第二十八回,宝钗似乎认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对,换了一种做法 。
当时宝黛钗都在王夫人房中 。宝玉说要为黛玉配一副三百六十两银子的药方,王夫人说宝玉撒谎,宝玉让宝钗作证 。宝钗笑着摇手说:
“我不知道,也没听见 。你别叫姨娘问我 。”
黛玉在宝钗身后拿手指在脸上画着羞宝玉 。随后凤姐证明薛蟠在照这方子配药 。后来宝玉就说黛玉羞自己,认为自己撒谎 。
这时候丫鬟来喊宝黛回贾母处吃饭,黛玉说宝玉不吃了,拉起丫鬟先走了 。宝玉为了保住面子也赌气不去了,要在王夫人处吃饭 。
宝钗催了宝玉两次:
“你正经去罢 。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
“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
宝钗这些话什么意思呢?
林妹妹只要心里不自在,宝玉要赶紧哄去;宝玉吃不吃不重要,重要的是陪妹妹走一趟;陪王夫人吃饭不重要,是胡羼 。
直白点说就是:姨妈,你儿子已经被黛玉辖制住了!宝玉的眼中只有黛玉没有你!
表面上是对黛玉的体贴关心,事实上在王夫人心里扎了一根刺,让王夫人更厌恶黛玉了 。
三、螃蟹宴是真心帮湘云吗?
【薛宝钗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女儿好媳妇,为什么很多读者不喜欢她?】第三十八回中宝钗出资帮湘云办了螃蟹宴,湘云感动不已,觉得只要有这么个姐姐,没有父母也没什么 。很多读者也对着宝钗眼中放星星,觉得宝钗慷慨大方、热心助人,跟湘云一样成为宝钗的粉丝 。
我的意见是:宝钗不是帮湘云,而是利用湘云卖人情给荣国府上下人等,同时拉拢湘云孤立黛玉 。
首先,我们来看湘云的诗社东道需不需要大操大办呢?很显然,不需要 。
第四十五回中李纨带姊妹们找凤姐要钱,凤姐给了五十两作为一年的经费 。按大家议定的一月两社,一年预计二十四次诗会,一次的花费也就二两左右 。
紧接着的芦雪庵诗会就是按这标准操办的 。因为又新添了香菱、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五人,李纨说:“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 。”
再说个参照标准,六十三回怡红院众丫鬟凑份子给宝玉过生日:“共是三两二钱银子,早已交给了柳嫂子,预备四十碟果子 。”
第二十二回贾母蠲资二十两给宝钗过生日,那可是有酒又有戏,一家子热闹了一天 。
可怜湘云这个傻姑娘,被宝钗一顿貌似贴心贴肺的话说得没了主意,由着宝钗大操大办去了 。早知道只需二三两,就算湘云的月例钱不够,找贾母资助点也就行了 。
而湘云从此搬出潇湘馆,住进了蘅芜院,成了宝钗的铁粉 。湘云此举很明显让黛玉很没面子,但此后的相处中,黛玉并没有因此介怀 。
贾母对螃蟹宴什么态度呢?是不是很感谢宝钗帮了自己的娘家孙女呢?
贾母自己“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而在荣国府做客的娘家孙女、侯府嫡女湘云居然穷到被宝钗帮,恐怕贾母会觉得脸疼!
螃蟹等物是薛家伙计送来的,湘云对贾母也说“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看到螃蟹宴的架势规模,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
出于亲戚礼仪,贾母笑着应酬了一会儿,然后走了,还嘱咐说:
“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 。”
“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
是不是好像觉得哪里不对?
四十一回中,作者又让贾母表了一次态 。丫头们上点心,其中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问什么馅,回道是螃蟹的 。贾母皱眉说:“这会子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你觉得宝钗给自己制造机会帮湘云办螃蟹宴让贾母喜欢了吗?
我是不信的 。
四、著名的滴翠亭甩锅黛玉事件的性质有什么好争论的吗?
这个事件比较出名,不赘述 。
读者的争论也很大 。一派认为宝钗就是陷害黛玉;一派认为宝钗把黛玉当好闺蜜,在这之前本来就是去找黛玉的,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并无恶意 。
你相信作者写这一段没有深意吗?
我不信 。
首先,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发现是男女私情事,也没打算离开;一直听到小红、坠儿担心有人偷听要推开槅子,自己马上就要暴露,才随机应变假装寻找黛玉刚走到这里 。这种行为与“娴雅”“端方”之间大概隔着一个地球?
还有人说,就算宝钗推到黛玉身上,可是黛玉被贾母护着,小红难道还能给黛玉什么实质性伤害吗?
嗯,好像有道理 。可是,既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宝钗自己怎么不担着呢?
难道作者不是在表示哪怕有一点点潜在的利益损失,宝钗都会毫不犹豫地推到别人身上吗?这是“山中高士”应该有的表现吗?
所谓“山中高士”,反讽而已,解人自知 。
另外,不要忘了,在荣国府,婆子丫鬟可轻易不能得罪,毕竟,她们聚在一起可是能众口铄金的!
其实,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两派纷争 。
读者在读这一段文字时,不要以宝钗代入,换成你是黛玉代入试试,愿意躺枪否?
关于涉及宝钗的情节,可分析的实在太多,限于篇幅,先到这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