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什么意思_倶舍是什么意思?

佛说的“沙门”是什么意思
(梵文:?????,?rama?a利语:???,sama?a),又译为桑门、丧门、娑门、沙门那、沙迦、室摩那弩、舍弩,意为勤息、止息,佛教术语,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意义略同于和尚 。多数沙门也不是雅利安人,他们反婆罗门提出祭祀升天说,而是提出轮回 。
《俱舍论》:“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
《玄应音义》:“沙门,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 。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 。又曰听闻,谓多闻薰习是常业也 。”
《翻译名义集》:“ 沙门,或云桑门,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 。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 。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 。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 。肇云:出家之都名也 。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盘 。”
倶舍是什么意思?
“俱舍中国佛教的学派 。又舍宗传习世亲《俱舍论》得名 。其学者即称俱舍论师 。其观点为世间诸法无非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此范畴结构称五位七十五法 。主张我空法有,并以四谛为次第禅观对象而终得解脱 。虽仍说法自性有,但已非原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说 。在印度,世亲之后尚有德慧、安慧传习《俱舍论》 。南朝陈天嘉五年(564 ),真谛在广州译出此论并随作讲解,弟子录为义疏 。两年后再加译讲,陈光大元年(567) 写定《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 。以后其门下慧恺等加以弘传 。玄奘早年便在慧恺私俶弟子道岳处听《俱舍论》,到印度后又专为此论问学戒贤、僧称等大德 。归国后于唐永徽二至三年(651~652)译出此论30卷,题名《阿毗达磨俱舍论》 。随后译出相关的有部论著多种,如《顺正理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等,并同时对弟子加以讲解 。玄奘新译《俱舍论》代表了与真谛不同的又一俱舍义学阶段 。玄奘门下神泰、普光、法宝对该论各作疏记,世称俱舍三大家 。俱舍之学在唐时随法相宗传入日本 。
如果要对“俱舍”二字勉强解释,那么可以生硬地解释为“全都舍弃,不留牵挂” 。

悭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大词典 对“悭”解释如下:【悭】 梵语ma^tsarya 。心所之名 。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 。俱舍宗以之为小烦恼地法、八缠、十缠、九结之一,认为悭乃贪之等流,别有实体;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系以贪爱之一分为其体,离于贪则别无悭之相用 。据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举出五悭,即: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等,意指对住处、家宅、布施、称赞、法义等心存独占欲 。此外,财悭、法悭即指吝于财物与教法而不愿施舍,称作二悭 。又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载,法悭之人有七种恶报,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家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俱舍论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悭”解释如下:【悭】 (术语)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烦恼地法十之一 。唯识随烦恼二十之一 。于财与法深为耽着不能惠舍之心也 。唯识论六曰:‘耽着财法,不能惠舍 。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俱舍论二十一曰:‘悭,谓财法巧施相违令心吝着 。’大乘义章二曰:‘吝惜财法称悭 。’同五末曰:‘坚着不舍,目之为悭 。’梵语杂名曰:‘悭,梵名母履衍,又路婆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悭”解释如下:【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