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稀饭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悠悠万事,饮食最大 。
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就是我国农村地区流传的一句饮食俗语 。意思是说,米粥煮面条再掺些萝卜番薯什么的杂菜杂物制作的一锅杂碎饭,它看起来不高档,却是绿色天然无公害,可以吃饱肚子,对人体也没有任何伤害,美味又营养 。在我们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喝小米粥,这种东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奶,牛奶 。以前穷人家的孩子奶水不够,就会用小米熬稠粥喝,这样长大的孩子也健健康康的 。
北方人也喜欢吃面,无面不饱,北方人也喜欢喝汤,也有着许多喝汤俗语的流传,“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原汤克原食”,这些都说的是人们吃面之前喝点煮面的汤有利于消化,在吃面之后喝点儿煮面的汤,也有利于消化 。这个汤装及煮过面条,煮过面食的汤 。
【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所以民间还发明了一种吃法,就是用熬好的小米粥稀饭,里边随自己的口味煮一些胡萝卜,白萝卜,白菜,土豆片,红薯片,有的还煮南瓜这些进去,煮好了下一些面条,面片再煮一下,里边放上盐,醋,再爆一下葱油花撒进去,一锅美味的“和和饭”就做好了 。如图
这一锅“和和饭”,实际上就是题主所说的“稀粥烂饭掺萝薯”,这样的饭只有五谷杂粮的清香,又有丰富的面食和蔬菜营养,维生素全面,蛋白质丰富,绿色天然无添加,看起来烂,吃起来香,还有原汤克原食的工序在里面 。自然是“吃饱肚子不伤人”了!“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子不伤人”这句话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说老百姓的粗茶淡饭是非常具有营养价值的,小米粥养人,吃五谷杂粮不生病,这些都是老百姓总结出来的饮食文化 。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来到我们乡下农村,给你来一锅“稀粥烂饭掺萝薯”,保你无病无痛,吃上千遍也不会厌!
欢迎你到乡下来!
粥里是放碱面好,还是放小苏打好?什么是碱面,小苏打?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这对一个厨房新手来说,可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
稀饭什么意思,农村俗语“稀粥烂饭掺萝薯,吃饱肚皮不伤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碱面(苏打、纯碱):学名碳酸钠,化学式Na2CO3,就是食用碱,其溶液呈碱性 。食碱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上如面条、面包、馒头等 。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粉”、“重曹”,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 。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 。它们两者都能去除发面团的酸味 。
很多经验说法说煮粥的时候加碱比较好?到底有没有好处我们来探讨一下 。
①为什么大家要加碱?
煮粥时一般需用文火煮制,耗时较长 。为了缩短煮制时间,加快煮熟速度,同时改善粥的风味,增强嗜口性,一些早餐馆、食堂、饭店煮粥时加入一定量的碱(以碱面为主) 。这是因为碱一方面可使淀粉失去旋光性,加速谷物中淀粉的溶解,提高谷类食物在煮制时的成熟速度;另一方面加碱面可以改变谷物淀粉的结构,使淀粉更易吸水糊化,增加了粘性即稠一点 。
②加碱的坏处 [1]
加碱后将降低了谷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这是因为碱可以使蛋白质变性,降低蛋白质的效价 。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赖氨酸、丝氨酸会形成一些新的氨基酸,如赖氨酰丙氨酸等,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不只是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类和绿豆、小豆、豌豆等豆类都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加碱,蛋白质都会招到损失 。
损失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族 。谷类中富含以B族为主的水溶性维生素,为我国居民食物中B族维生素主要来源 。B维生素大部分在碱性条件下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煮粥加碱对B族维生素损失较严重 。例如B1,B2,B3(泛酸),B5(叶酸) 。另外,加碱对维生素K损失也很大,维生素 K 是谷物中含有的唯一脂溶性维生素,以维生素K1的形式存在,它在空气中能缓慢地被氧化分解,如遇光则很快分解 。但它对热比较稳定,遇碱则分解迅速 。煮粥时加入一定的碱性物质对维生素 K 的影响较大 。所以,煮粥放碱面或者小苏打都得不偿失 。
我们提倡:煮粥不要加碱,想要让粥增加稠度可以在粥里加把糯米或燕麦 。这样,不仅不会损失营养物质,还能享受天然谷物的清香滑感 。
参考文献:
[1]白凤翎,刘岩. 煮粥加碱对其营养素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12):54-55.
本文作者:谢苗嘉赵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