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 , 它是我国古代一门十分博大庞杂的环境理论 , 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建筑、环境学的一门综合理论 。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 , 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 , 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 , 涉及住宅的称为阳宅 。


风水发展开创于炎黄时期(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365年) 。据传 , 黄帝战蚩尤就已经制造了指南车 。这个时期 , 不但有可利用来定方向的指南车 , 有了地理术 , 而且还有了相地师青乌子 。这些事实虽然不很可靠 , 但说明中国风水术是萌芽得很早的 。


远古有巢氏发明了巢居 , 轩辕氏发明了穴居 。巢居是人们依树而居的方式 。而在地势高亢或寒冷的地区或季节 , 原始人类则选择天然洞穴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地 。如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广东马坝人等均是依洞而栖的 。正所谓:"夏则居橧巢 , 冬则居营窟" 。


上古之时 , 人民少而禽兽众 ,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 , 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 , 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 , 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 。


大约到6、7千年前 , 人类已发展到氏族社会 , 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群居生活 , 由原来的动荡不定的游牧、采集、渔猎的生活 , 发展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生产生活 , 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便利 , 也就必须择地而居 。仰韶文化的氏族村落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黄土台地上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 就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台地上 , 人们在这里劳动生产 , 安居乐业 。


稍后的龙山文化也大多选择在近水向阳的台地上营建氏族聚落 。这种择地的标准或要求 , 如依山傍水 , 蔽风朝阳等 , 这就是群居风水 。那时的部落对居住环境已有所选择 , 并且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地理环境和风水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 , 懂得居住方位与日照和风寒的关系 。如半坡中间的房子朝东 , 围绕大房子氏族成员的房子多朝南 , 即表现出“喜东南 , 厌西北”的特点 , 遗址四周有防御性豪沟;沟北、南有公共墓地 , 居住与墓地分开 。这些都体现出了择地而居的风水理论 。


殷周时期 , 已有卜宅之文 。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 , 他亲自勘察宅茔 , “既景乃冈 , 相其阴阳 , 观其流泉 。”


周朝及以前 , 古人的安葬是墓而不坟 。墓是平的 , 并没有土包 。
孔子老师说:“吾闻之古也 , 墓而不坟 , 今丘也 。东南西北亡人也 , 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 , 崇四尺 。”


春秋战国时期 , 社会、政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 思想空前活跃 , 儒、法、道、墨、阴阳、八卦、五行等各种学说和主张争奇斗艳 , 互相争辩 ,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战国七雄争霸 , 封建割据 , 竞相筑城 。这个时期出现的国学经典《周礼》、《管子》、《考工记》等著作 , 总结了城市建设经验及选址理论 。这些成果为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内 , 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 , 国学大师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算命大师京房等人的易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特别是东汉时期的神学影响下 , 在建筑中各种禁忌与迷信盛行 。如“起宅盖房必择日” , “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 。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 , “死人归阴 , 生人归阳”的认识 , 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 , 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 , 已普遍存在 , 成为风水术的内容 。


秦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地脉观念 。讲究风水地脉的习气无论是在朝廷之中 , 还是在民间都已开始盛行 。


汉代时 , 风水理论已逐步开始成形 。当时 , 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已经出现 。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 ,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 。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 , 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 , 升华到理论阶段 。这时的风水理论不但包括了择地 , 而且包括了择日 。秦汉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 , 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等 , 这些书籍成为风水学的奠基之作 , 形成了秦汉时期先哲对宇宙的总体认识 , 它奠定了风水最初的理论基础 。这个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还有国学经典《周公卜宅经》、《图宅术》、《葬历》等 。


至汉代时 , 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 , 因而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


风水术在魏晋时期流传很广 , 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 。管辂是三国时的平原术士 , 以占墓灵验而闻名天下 , 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传说就是其经典之作 。晋朝的郭璞著有《葬书》是风水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本书专论阴宅 , 而且几乎是所有后世风水学的必读之书 。自晋以来 , 风水学在我国 , 特别是东南地区就开始了广泛的传播 。


隋朝时 , 流行占卜葬日与推断葬地吉凶 , 此时出现了相地师萧吉 , 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书 , 很为后世景仰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 , 各种学术广泛兴起 。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葬书》的流行以及罗盘的广泛使用 。此时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当时以东南地区发展最快 , 以江西派为代表 , 形成了形势派或称之为峦头派 , 以福建派为代表形成了理气派 , 大大丰富了风水学的理论体系 。


五代十国 , 本是动荡的年代 , 因袭唐代的风水观 , 各代皇帝都信风水 , 到了后周时期 , 风水术将民间阴曹地府的信仰都纳入了风水学之内 , 使得原本属于地理学的风水术蒙上了很重的迷信色彩 , 这也使得后世人真假莫辨 。
两宋时期 , 风水颇为盛行 , 出现了许多名师和著作 。但是两宋的皇帝对风水术态度差别很大 , 有的笃信风水达到了迷信的程度 , 有的则反对风水 , 还有的半信半疑 , 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


宋代的风水大师很多 , 有赖文俊、傅伯通、张鬼灵、蔡元定、徐仁旺等 , 但宋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 那就是风水文献并不是出自风水大师之手 , 而多是由当时很“正统”的学者撰写 。


明清时期 , 我国风水学发展到了极点 。风水学出现了一个重要支脉——玄空学 。这时此派产生了两个风水巨匠 , 一位是明末清初的蒋大鸿 , 著有《地理辨正》 , 但唯恐泄露天机 , 故其辞隐意晦 , 后人读之难以明白通晓 。但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葬出贼子 , 我葬出王侯 。”而当时人们称其为“地仙” 。


真正将玄空风水传之于世的是清朝的沈竹礽 , 清末民初时起 , 他的后人及其弟子根据他的理论编有《沈氏玄空学》及《宅运新案》 , 这两部著作对后世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


这时期之前很多人主张理法与形法的相互对抗 , 如《山洋指迷》中认为只有峦头派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明清之后有很多的人开始主张将二者合用 , 这样就大大完善了风水学的内容和理论 。此时风水学著作较著名的有:《阳宅指南》、《相地指迷》、《水龙经》等 。
【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玄空学于乾隆、嘉庆年间比较盛行 , 当然它的内部又分成了众多小的派别 , 且各门派间大多固步自封 , 甚至相互攻击 , 各派都自视所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玄空学” , 其它的都是冒充 , 或是不正宗 。到清朝末期 , 玄空学派中较著名的有六个:


1、  滇南派——以范宜宾为宗 , 著有《乾坤法窍》 。


2、  无常派——以章仲山为宗 , 著有《地理辨正直解》、《心眼指要》、《阴阳二宅录验》 。


3、  苏州派——以朱小鹤为宗 , 著有《地理正卦》、《客窗随笔》 。


4、  上虞派——以徐迪惠为宗 , 学习端木国湖的《地理元文》 。


5、  湖楚派——以尹一勺为宗 , 著有《地理四秘全书》 。


6、  广东派——以蔡岷山为宗 , 著有《辨正求真》 。


尽管派别众多 , 但到目前 , 多数仍是以《沈氏玄空学》为蓝本进行扩展的 。


清末 , 由于西方科学的引入 , 人们开始用西方的科学观来审视中国的风水术 , 这样就致使古代风水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 , 风水学发展中的各种弊端及风水理论中的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也被暴露了出来 。这个时期的风水著作如廖平的《地学答》、《地理辩证补正》等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影响 , 真正称得上“巨著”的只有沈竹礽的《沈氏玄空学》 。


从文革起的命理、风水万盘禁锢 , 到改革开放起的逐步放开 , 直到现在的不加阻拦 , 于是名家大师在今天正以日产百计的速度快速地增长着 , 各种理论也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日新月异着 , 多数人都自称他们发现了前人隐瞒的绝对惊天真谛 , 于是各种培训班、招生班层出不穷 , 名家大师更是忙着做着各种广告 , 想着学员如何才能交钱 , 才能一睹大师真容 , 才能真正进入风水学之门墙……


时下因电脑网络的普及 , 各种理论的宣传和鼓吹已让人眼花缭乱…… , 但到底有没有用?这其实是需要实践检验的 。一个相地师是否有能耐 , 或是能耐有多大 , 把他(她)带到某处您很清楚的地方 , 让他(她)说说面前的情况 , 一切便可不辩而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