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清明与寒食是两个节日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时间早于寒食节 。这儿有一段关于寒食的故事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话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因国内‘’骊姫之乱‘’而远走他乡 。后来他的弟弟晋惠公做了国君 , 因为害怕重耳回来抢他的位子 , 又派杀手追杀重耳 。于是重耳与一帮手下又是一路狂奔着逃亡 。因为一连几天没吃饭重耳饿的几乎晕了过去 , 这时候他的门客介子推想了一个主意 , 把自己大腿上肉割下来给重耳煮了吃 。这就是有名的‘’割股奉君‘’ , 算是救了重耳一命 。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 , 开始挨个儿封赏有功之臣 。可就是没见着介子推 。原来这位耿直的介家大哥怕人家说闲话 , 你当初割股奉君就是图个一官半职 , 是早有预谋 。于是就带着年迈的老母亲隐居去了绵山 。重耳听说后相当感动 , 这样的人才得找回来 。于是带文武大臣去绵山寻找 。可是怎么都没找着 , 晋文公很着急 , 这时手下一谋士出了一个馊主意 , 说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得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晋文公下令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着人影儿 , 最后在一棵大树底下发现了死去的介子推母子 。晋文公悲痛万分厚葬了介子推 。于是下令全国哀悼 , 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得动火 , 于是慢慢形成了寒食节 。
清明、寒食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各地都有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 , 讲述历史 , 解读历史”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首先 , 我要回答的是 ,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 。它们两者历史都很久 , 并且经过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清明节历史悠久 , 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 。古代一年中分春秋二祭 , 后来的春祭逐渐演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当然 , 清明节的习俗 , 不光是祭祖这一项 , 除了礼敬祖先 , 慎终追远外 , 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 , “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清明节在逐步演变发展过程中 , 逐步融合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 。在民间的传说中 ,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 , 而特意设立的节日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其实这是历史的一种误读 , 它的真正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 , 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 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

文章插图
寒食节这个节日 , 在最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吃冷食 ,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除了融合寒食的这些习俗外 , 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 节日这天 , 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 , 称为“祓禊” , 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
晋代诗人陆机写到:
迟迟暮春日 , 天气柔且嘉 。
元吉隆初巳 , 濯秽游黄河 。
这个季节 , 人们为了去掉污秽 , 开始在黄河里游泳了——也不怕水凉腿抽筋?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在时间上较为接近 , 节日习俗上也有很多重合之处 , 因而 , 在唐代的时候 , 这三个节日已经开始融合 , 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了 。
在隋唐之前 , 人们比较重寒食、轻清明 , 这从唐初许多诗人的描述中就可看出端倪 。
到唐玄宗时期 , 把清明节的地位提升到国家的高度 , 扫墓祭奠先祖被正式编入朝廷的“五礼”之一。
当然 , 既然是重大节日 , 那朝廷肯定依例放假庆贺 , 这样才能彰显节日的气氛 。在唐代 , 这两个节日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 并且合在一起连休 。
唐朝全年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 寒食到清明四日 , 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 。
除了正常的放假之外 , 为了庆贺节日 , 皇帝还要给为帝国尽忠出力的臣子予以一定的赏赐 。
在寒食清明的节前 , 一般传统的习惯是赏赐臣僚们巨烛 , 或者取榆柳火赏赐 , 以应“钻燧改火” 之意 。当然 , 这并不是固定模式 , 也有的皇帝不遵循常规 , 赏赐臣子们别的东西 。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五载: “(洪武九年三月丙辰)赐京卫士卒清明节钱 。”也就是说 , 明太祖朱元璋赐给手下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
而康熙帝是所有皇帝中最大方的 , 他不但要赏赐这些兢兢业业的大臣们 , 还关心着百姓的疾苦 。
公元1712年清明节(康熙五十一年 , 二月廿九 , 4月4日)这一天 , 康熙帝发布了一道圣旨 , 内容很让人振奋 。即从明年开始以后的时期 , 国家赋税纳税人口按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的丁口数量收取 , 日后无论生出多少人也“永不加赋” 。这的确是大手笔 , 诏书一宣读 , 万民欢呼 。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为什么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吃冷食有哪些营养学依据】在所有皇帝的赏赐中 , 要数曾经二度为帝的唐中宗李显 , 他赐予大臣的礼物最为奇葩 , 叫人听了之后 , 直忍俊不禁 。请大家往下耐心的看皇上最后的赏赐品 。
中国古代有一项运动项目叫蹴鞠 , 此活动发轫自春秋时期 。当时在齐国的都城临淄 , 蹴鞠这一体育活动十分流行 。但这时候还是区域性的 。
后来到了汉朝 , 刘太公、汉武帝都是此运动的爱好者 , 三国的曹操也是此中高手 。孟子有一句名言:“上有好者 , 下必有甚焉者矣 。”此话果然不假 。由于有太上皇、皇上和大臣们的推动 , 蹴鞠这项活动便在全国推广开来 。
到了唐朝 , 蹴鞠这一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 。这个时期发明了空心的充气球 , 也有了球门 , 还有了正规的比赛规则 , 可以说是风靡一时 。这里有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为证: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 , 演漾绿蒲涵白芷 。
溪上人家凡几家 , 落花半落东流水 。
蹴踘屡过飞鸟上 , 秋千竞出垂杨里 。
少年分日作遨游 , 不用清明兼上巳 。
所以当时的蹴鞠 , 可以称之为唐帝国的国球了 。为了大力开展此项运动 , 这年的清明节 , 中宗李显给大臣们所赐就是此球 。
“三月三日 , 赐侍臣细柳圈 , 言带之免虿毒 。寒食日 , 赐侍臣帖彩球 , 绣草宣台 。”(《酉阳杂俎·忠志》)
上面的记载是说 , 三月三日上巳节 , 李显赐给大臣的是用柳条编的柳圈 , 他还给大臣们振振有词的解释道:这个东西可是防止毒虫的好东西 。把大臣们给忽悠了一下 。
拿到这个东西后 , 大家都普遍猜测 , 上巳节和清明节都连上了 , 可能在上巳节的时候 , 皇上应付一下 , 重赏都放在清明了 。于是大家都期盼着清明的早日到来 。
寒食清明节到了 , 最后唐中宗赐予大臣的是帖彩球!
顾名思义 , 所谓的帖彩球 , 就是是指用牛皮或布缝制而成的球 , 并在外皮上贴彩画或绣图案进行装饰 。
当然这个球肯定不是大姑娘招亲时所抛的“绣球” , 而是彩色的“鞠球” 。
拿到这个东西之后 , 大臣们的表情千姿百态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
乐观的理解是 , 皇帝知道大家兢兢业业的干工作劳累了 , 发个“鞠球” , 让大家趁这几天放假 , 好好娱乐娱乐 , 放松放松心情 。
但也有悲观的理解 , 皇上给我们一个球 , 也不解释 , 是否意味着节后让我滚蛋呢?
最有意思的是某大臣回到家 , 家人看到老爷回来了 , 马上伺候更衣 , 边脱衣服边问道:“今年节日 , 这么没见圣上赐的蜡烛?”
老爷边脱衣服边说道:“赐个球 。”
娘子听到后 , 脸一红 , 嗔到:“官人怎么满嘴污秽?”
“就是赐个球嘛 。”大臣一听 , 娘子肯定误会了 , 忙从衣袖中掏出御赐之物:“娘子请看!这不是个球嘛 。”
娘子接过彩球 , 把玩一阵:“做工还挺精细 , 一会叫大虎二虎 , 拿着去玩……”
突然停顿 , 愣愣的看着老爷 。
官老爷忙接过话茬 , 连声说道:“对对 , 去蹴鞠 , 去蹴鞠……”
参考资料: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新唐书》宋·欧阳修
《明太祖实录》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 , 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