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缸鼎坛子的区别?历史都在夸司马光砸缸救人,被救起来的那个小孩结局如何呢?

谁能提供文言文《破缸救友》与翻译?
司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重的样)如成人,闻讲《 左氏》(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指代《左秋》),退(回去)为家人讲,即了(懂得) 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自是(从此)手不释(放下)书,至(甚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在)庭(院子),一儿登瓮,足(指失足)跌没(沉没)水中,众皆弃去(抛下那小孩逃去了),光持(拿)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涌出),儿得活 。( 选自《宋史》)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 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 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 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 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 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历史都在夸司马光砸缸救人,被救起来的那个小孩结局如何呢?

无心以为本,修身以为甚 。——司马光
小学语文书里有事耳熟能详,那就是《司马光砸缸》,记得当时读的时候还一直纳闷,司马光是谁呢?到底是不是有真实的这个故事呢?他救的那个小孩是谁呢?
当然,这都是藏在心里的问号,老师只说司马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教会我们遇到事要向他学习冷静处理,别的都再也没说了 。长大一点后,才从历史书上看到在宋代,真的有司马光这号人物,而且他的成就还非常大,砸缸救人还真确有其事 。只是他救得是谁,就真的几乎没有提及 。
司马光砸缸原文宋真宗天禧三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河南光山县担任县令一职,司马光便在此地出生,父亲便用地名“光”作为他的名字,也大有光亮,光明磊落的意思 。父亲司马池对他充满了期待,从小就细心培养 。
司马光的文化启蒙比较早,他又聪明好学,很快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七岁时,司马光就已经会背诵《左氏春秋》了 。不但会背,而且对文中的句子理解得非常透彻 。被老师称赞为“神童” 。父亲司马池尤为高兴,刻意多栽培他,每当有和同僚出游或者聚会的时候,都喜欢带着司马光,在这耳濡目染下,司马光的心性如同小大人一般,非常成熟稳重 。
有一天,父亲宴请宾客,很多朋友都带了孩子过来,大人们在前堂议事,小孩却全部跑去后花园玩捉迷藏,司马光家的后花园里有座大缸,高约一米二,比在场的所有孩子都高,直径足有五十公分,一个孩子见没处躲了,就打起了这口缸的主意 。
【瓮缸鼎坛子的区别?历史都在夸司马光砸缸救人,被救起来的那个小孩结局如何呢?】小伙伴们一声令下,这个孩子看也不看就使劲爬上这座缸,一脚滑进了缸里 。一掉进去,孩子就发现不妙了,这口缸里面竟然装满了水!水深超过他的身高,整个身体都掉了进去,他想呼喊,可是一张嘴巴就只能咕噜噜地喝水,他想击打缸壁发出声音,可是力气太小,缸又笨重,他击打的声音一点都不响,就这样,孩子的视线一点点模糊,慢慢失去了知觉 。
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自己家的床上了 。他连忙起来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父亲说是司马光救了他,他掉进缸里刚好被另外一个孩子看到,捉迷藏的几个孩子喊了他好几次都没有声音,连忙想办法从缸口往下看,这才发现了他的危机 。
孩子们有的跑去叫大人,有的在旁边急的团团转,这时,司马光看到花园角落堆着一块大石头,他连忙跑过去拿起那块石头,毫不犹豫地将缸砸破,水很快从大洞里出来,小孩得救了!
等大人赶到时,他已经脱离了危险,只是意识迷糊 。司马光砸缸的这段经历,也在《宋史》中记载: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短短几个字,就形象地描写出了司马光砸缸时冷静,果断的性格 。年仅七岁的司马光,也成了当时人人称赞的好孩子 。
救的是谁?为什么老师不提?那司马光救的是谁呢?历史中真的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的父亲既然能和司马光的父亲一起同游同乐,必定也是非富即贵的家族 。后来在一些地方杂志和野史中,还真找到了一丝蛛丝马迹 。
原来这个被救的孩子叫上官尚光,名字有点拗口,其实他本名并不是这样,只是后来为了感谢司马光重新给了他生命,所以才改成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还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专门来感谢司马光,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
其实上官一族在当时非常有势力,属于“名门望族”,而上官尚光也非常有志气,他曾做到北宋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但在正史中,却几乎找不到上官尚光的名字,有历史学家推测,是因为上官尚光的贡献并不大,可能当宰相只是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好歌颂的丰功伟绩,所以基本找不到他的消息,对历史没什么用的人,上课时老师也没什么说的必要了 。要知道,在当时北宋的朝廷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因政见不合吵得特别激烈,所以一般的官员也没有什么能出风头的机会 。
也有人推测,是因为上官尚光与司马光的情谊其实并不浓厚,虽然小时候司马光曾救过上官尚光一命,但那毕竟只是儿时,孩童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大人想得那么多,那么复杂,一般过去也就过去了 。
而随着司马光长大,他离开了光山县,辗转去了很多地方,上官尚光也是到京城做了宰相,这样两人之间更是没有什么交集,所以司马光救得是谁也并不重要,更没有说的必要了,毕竟我们要学习的,是司马光救人的精神,而不是要学他救得是谁 。
真正不说的原因纵观宋朝历史,那是个纷乱繁杂的时代,王安石和司马光本身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是作风良好的谦谦君子,两人都希望大宋可以更加繁荣,不过他们使用的方法并不一样,王安石讲究开源,司马光讲究节流,在实行王安石的变革时,里面推行的很多政策都涉及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于是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两人在朝堂上时常针锋相对,也因此反目成仇 。
而这时候,就要涉及到百姓了,毕竟二人争来争去也是为了让大宋百姓生活更加好,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与司马光同流的官员将司马光的事迹编写起来以备人人传颂,而小时候砸缸救人这件事也成为了歌颂司马光的一个亮点 。
说来说去,其实也就是为了赞扬司马光是个聪明果断的人,相信他准没错,至于救得是谁,就不要去深究了,没什么用 。事实也是如此,后来司马光的呼声非常高,王安石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司马光蓄势待发,将王安石的变法全部推翻,王安石知道后气急攻心而亡!
当然,司马光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不朽之作,南宋史学家王应麟曾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这本书为后人了解历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前人,我们只要吸收好的元素就可以了,其他的,也就不做概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