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医!

【浅谈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医!】
中医是紧贴中国文化的一门医学,没有中国文化的支撑,很难成为一个明医,明医的意思就是明白其中道理的医生 。如何系统学习中医呢?


要说系统的学,当然走学院的路是比较全面和有体系的 。但学院的学习有几个不足,一是实践不足,中医是实践医学,是医生的四诊与病人各种病况的结合中磨练出来的,从实践中体会最直接;二是现在大部分学校里回避阴阳五行这个中医的根,丢了这个根,只能得到皮毛或者按猫画虎,念不了真经;三是西医的干扰 。纯中医可以通过四诊合参,辩证施治,而现在的很多中医,不会四诊合参了,也不会用中医理论指导,变成了只会按照西医的诊断进行“辨症”治疗,成了治标不治本的医生,这样的效果自然让大家无法信服 。


学一点西医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西医的内容,只能变成中医的一部分,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为中医诊疗的组成部分 。这样的西医内容,对中医才有价值 。现在可好,反过来了 。这种情况下,西医的内容,学了只会干扰中医 。
基础阶段


从什么是中医开始学起 。古代师徒相授,往往从歌诀开始,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汪昂的《汤头歌诀》、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学习的同时多多亲近药材,熟悉药物的生长、采收、炮制工艺、方法,但是保持一张白纸,这些基础性的学科不涉及太多的理论,给初学者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就是所学的中医,或者说这就是中医 。


入门阶段


因为具体的理论还没有接触到,这个时候就需要阅读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门亦不许杂乱,只需多读经典,多多体会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体悟中医的道,我们不一定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理解,只需懂得大概的含义,以及整本书的内容 。


临床阶段


没有临床的中医,绝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 。学习了种种经典理论,要想顺手即来,更是一件难事,没有苦功夫岂能成就 。这个时候会发现经典就像水的源头,不断地滋润临床的思路 。但是拥有经典并不能治好你见到的所有疾病,这个时候就要旁及百家,去寻找其他人治病的法子,渐渐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


悟道阶段


在有了一定的功底以后,就需要悟道中医 。可以读读中国古典的书籍,天文地理,历法百科,都要有所设计,体会古人那种淳朴的思维 。当然更要留心生活,留意大千世界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见阅历的重要性 。因此悟道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人可以夜观天象,昼察地理,都是生活的高手 。
如果有条件,跟师学 。家学渊源,从小就可以耳熏目染,只是对一般人而言,机会难得 。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跟师,也是不错的,可以让老师当面指点迷津 。这也是很多人现在的学习方式,甚至一些小有名气的中医还继续跟师,跟大师学习 。


中医自学之路比较难走,入门最好简单,但又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和中医的根基阴阳五行相通 。目前比较知名的就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再早些的就是清代黄原御的一系列中医书籍,他是因疾不能参考科考,转而学医的,三年反复通读《伤寒论》,后来由布衣钦点成为御医 。由黄原御的医书,再读《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等一系列古医书,可能会比较容易懂一些 。当然,古文基础好的,直接读背《伤寒论》,找人指点,基础肯定高一些 。如果说再简单一些的入门书,余浩的《医间道》,还有他的其它的医书药书,对于入门者,还算可以 。关键是思路上与圆运动、黄原御的思路,以及伤寒论,内经,算是相通的 。还有一套书,湖南毛以林的《步入中医之路》,第二册,讲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也是很值得一阅的 。无论走哪条路入手,《黄帝内经》,不能不读,不能不深读,反复读,反复思考,这才是中医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