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303位古今中外名人八字 十个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字及含义
在物理中牛顿(Newton , 符号为N)是力的公制单位 。它是以发现经典力学的伊萨克
寻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古代名人
1、勾
公元前496年 , 吴王阖闾派兵攻打吴但被越国击败 , 阖闾也负身亡 。两年后阖闾的儿子率兵击败越国 , 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 , 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 , 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 , 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 , 却暗中训练精兵 , 强政励志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勾践害怕自己会因贪图眼前的安逸 , 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 , 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 , 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 。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 , 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 , 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加劳动 , 在越国人民的同心协力之下 , 越国强大起来 , 最后找到时机 , 一举灭亡了吴国 。
2、司马迁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 , 文学家司马迁 , 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 , 接触社会、体验民情、考察史迹 。后来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 , 阅读了国家国家珍藏的许多古代文献 。在此基础上 , 他开始秉承父亲的遗志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书的时候 , 发生了李陵事件 , 司马迁秉公直言 , 触怒了汉武帝 , 被处以宫刑 。宫刑是腐刑 , 污及先人 , 见笑亲友 。让一个男人不是男人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 , 强忍屈辱 , 在痛苦中发愤著书 , 用毕生精力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
现代名人
1、李嘉诚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 , 准备上车的时候 , 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 , 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 , 他 便欠下身去追捡 。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 , 立即过来帮他拾起 , 然后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 , 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 , 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 , 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 。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 , 他的 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 , 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 而我给保安100元 , 他便可以用之消费 。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 , 但不能浪费 。”
2、聂 耳
年轻的聂守信对音乐特别敏感 。大家都说 , 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 , 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 。久而久之 , 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 , 聂守信表演节目后 , 大家拍手称好 。总经理送给他礼物 , 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 。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 , 也好吧 , 4只耳朵连成一串 , 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从此 , 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
古今中外名人守法用法的故事
【解析1303位古今中外名人八字 十个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董宣“强项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 。当时湖阳公主人白天杀了人 , 因为公主府 , 官吏无 法逮捕 。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 , 又叫这个仆人陪乘 。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 , 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 , 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 , 用刀画地不准再走 , 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 , 喝令仆人下车 , 当场杀死 。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大怒 , 召见董宣 , 要用木杖打死他 。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回答:“皇帝神圣明智 , 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 , 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 , 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杖打 , 请准我自杀!”
随即用头撞柱子 , 流血满面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 , 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 。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 , 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 , 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 , 保护逃亡的人 , 官吏不敢进门抓人 。现在当了皇帝 , 还制服不了一个 小地方官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一样啊!”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 , 赏钱三十万 , 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 。从此 , 他打击豪强 , 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京城里称他为“卧虎” , 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
扩展资料:
董宣介绍:
董宣(生卒年不详) , 字少平 , 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 ,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官员 , 因办事不畏权贵被称为“卧虎”、“强项令(硬脖子的洛阳令)” 。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 , 后升迁至北海郡国相 。后来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 。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 。
外戚阴氏是江夏郡都尉 , 董宣轻视侮慢他 , 因此被免职 。后来朝廷特征召董宣为洛阳县长 。担任洛阳县长五年 , 七十四岁 , 死在任上 。
查资料来源:百科-董宣

古今中外 , 名人目标专一 , 持之以恒的事例
不懈持之以恒的名人事例
1、芬奇画蛋
欧洲文艺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小爱好绘画 。父 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 , 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 , 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 , 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 , 要知道 , 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 ,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 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 , 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 , 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 , 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 , 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 , 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
2、孙康映雪夜读
晋人孙康 , 家贫而酷爱读书 。夜晚 , 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 , 只好默默地回忆 , 消化白天学过知识 。有年冬天 , 他半夜醒来 , 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 , 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 , 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 , 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 , 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 , 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 。由于勤奋好学 , 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 , 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
3、头悬梁锥刺骨
战国时苏秦 , 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 。他夜间读书 , 苦心钻研 , 困倦欲睡时 , 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 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
汉代孙敬好学 , 读书时 , 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 , 以防止打瞌睡 , 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
4、被认为是傻子的科学家
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 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 , 3岁时才学会说话 , 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 。上学后 , 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 , 甚至勒令他退学 。16岁时 , 他报考苏黎世大学 , 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 。但他并不恢心 。通过勤奋学习 , 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 。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 , 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 Y Z(A代表成功 , 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 , 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 , Z代表少说废话) 。
5.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 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 , 终于取得成功 。
6.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 , 没有文凭、没有导师 , 地处穷乡僻壤 , 但他却成功了 。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
7.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 , 立志继承父业 。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 , “李陵事件”的牵联 , 使他遭受宫刑 。面对这奇耻大辱 , 他不是叹息、沉沦 , 而是锐意进取 , “幽而发愤” , 他含冤蒙垢数十年 , 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 流芳后世 。
8.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 , 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 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 。通过他不懈的努力 , 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
9.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 , 他“吃也想棉花 , 睡也想棉花” , 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 。终于 , 培育出棉花新品种 , 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
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个 , 每个200字左右
鲁迅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十个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1/周瑜
周瑜英年早逝 , 公元211年瑜病死在出征上 , 时年仅仅36岁 。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 , 万分 , 亲自为他料理后事 。所谓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致死 , 存属“演义”类的故事 。实际上 , 周瑜性格开朗 , 谦虚和气 。不仅吴郡人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英才敬仰万分 , 他同时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
自古英雄出少年 , 周瑜也是其中一人 。周瑜从青少年时就辅助孙策创建了江东的基业 。周瑜年轻有为 , 英俊潇洒 , 吴郡人爱称周瑜为周郎 。孙策临终前嘱咐他的弟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由此可见周瑜的能力不同一般 。
曹操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 , 实力已经很是强盛 , 此时的东吴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周瑜是极力主战 , 他知道曹军的弱点 。并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败曹军 , 这也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操也因此多年囤守北方不敢南下 。
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之一 , 周瑜随这个著名战役名垂千史 。900年后 , 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2、罗斯福
让世人钦佩的是罗斯福身为总统 , 却从不庇护孩子 , 让孩子享有特权 。二战开始后 , 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 , 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 , 为美国而战!”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不仅治国有略 , 而且教子有方 。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 , 连立战功 , 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
“对儿子 , 我不是总统 , 只是父亲 。”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 , 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 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 。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 , 儿子问他该怎么办 。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 , 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 , 我从不干预 。”
罗斯福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 。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 , 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 , 赚他们该赚的钱 。但在钱财的支配上 , 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 。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 , 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 , 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 。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 , 买票回家 。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
3、曹植
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 , 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 , 他青年时期的诗 , 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内容 , 后来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 , 最著名的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 。
曹植 , 字子建 。他的诗"骨气奇高 , 词采华茂" 。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 , 曹子建独占八斗 , 我得一斗 , 今天下共分一斗" 。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 , 小时侯随军奔波 , 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 。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擀 , 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 , 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 。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 , 曹植是最有才华的 , 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 , 立曹植为太子 。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 , 出了不少差错 。使得曹操无法接受 , 对曹植很是失望 。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 , 笼络人心 , 终于被立为王太子 。曹丕即位以后 , 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 , 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
一次 , 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 , 不然 , 将被治罪 , 曹植踱步成句 , 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4、张衡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 , 但是 , 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 , 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好几次 。发生一次大地震 , 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 , 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 , 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 , 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 , 叫做"地动仪" 。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 , 形状像一个酒坛 , 四围铸着八条龙 , 龙头伸向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 , 龙头下面 , 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 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 , 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 , 发出响亮的声音 , 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 , 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 , 吐出了铜球 , 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可是 , 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 , 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 。于是 , 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 , 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 , 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 , 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 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 但是 , 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
5、爱国者阿基米德
在阿基米德晚年时 , 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 , 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 。当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 , 他设计的投石机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 。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 , 能将敌船提起并倒转 , 抛至大海深处 。传说他还率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一面大凹镜 , 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 , 使它们焚烧起来 。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已经心惊胆战 , 草木皆兵 , 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 , 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 , 随之抱头鼠窜 。罗马军队被阻入城外达三年之久 。最终 , 于公元前二一二年 , 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 , 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 。此时 , 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 , 一个罗马士兵闯入 , 用脚践踏他所画的图形 , 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 , 残暴的士兵哪里肯听 , 只见他举刀一挥 , 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 。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 , 再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 。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 , 他就是叙拉古的阿基米德 。
6、列宁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
列宁在学校里 , 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 , 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 , 他认真做 。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 , 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 , 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
列宁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 , 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
7、陈毅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 , 陈毅任上海市长 。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 , 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 。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 , 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 , 讲桌上的这些东西 , 要是被我碰坏 , 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 , 实在赔偿不起 , 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 , 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 。"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 , 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 , 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 , 陈毅摘下帽子 , 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 , 然后大声说道:"今天 , 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 , 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 。但是 , 他出口成章 , 侃侃而谈 , 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 。在一次会议上 , 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 , 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 , 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 , 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不用稿子 , 人家会讲我不严肃 , 信口开河 。"
8、周总理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 , 过着俭朴的生活 。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 。自他住进来以后 , 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
60年代初 , 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 , 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 , 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 , 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 。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 , 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事后 , 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 , 带一个好头 , 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 , 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 , 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 , 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 , 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 , 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 。自此以后 , 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 , 就爱上了海棠花 , 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 , 选定这个院落 , 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 整整居住了26年 , 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 , 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
9、匡衡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 , 有个农民的孩子 , 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 , 可是因为家里穷 , 没钱上学 。后来 , 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 , 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
匡衡买不起书 , 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 , 书是非常贵重的 , 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 , 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 , 不要工钱 , 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
过了几年 , 匡衡长大了 , 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 , 才有工夫看一点书 , 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 , 心里想:白天种庄稼 , 没有时间看书 , 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 , 买不起点灯的油 , 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 , 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 , 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 , 走到墙壁边一看 , 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 , 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 , 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 , 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 , 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 , 读起书来 。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 , 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
10、孙敬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该苦好学 , 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 , 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 , 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 , 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 , 一打盹 , 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 , 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 , 家里人不理他 , 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 , 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 , 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 , 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