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情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情感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情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 1037-1101) 年代:宋 体裁: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2、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5、鉴赏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 。
6、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一个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苏轼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7、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
8、“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
9、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
10、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渺孤鸿”了;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
11、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 。
12、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 。
13、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
14、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 。
15、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 。
16、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
17、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真是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 。
18、“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 。
19、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 。
20、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
21、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2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 , 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
23、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实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
24、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
25、另一种说法是苏轼写下本词为的是一女子,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
26、年十六,不肯嫁人 。
27、闻坡至,甚喜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情感】28、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
29、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
30、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
31、坡回惠,为赋此词 。
32、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看看你信哪种吧!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