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一般的阅读读万卷书的下一句,只是表面,纸上谈兵,没有震撼,迫切的体会 。虽所有的书,都脱离不了生活的本质,所有的知识,也是从现实总结提炼而来 。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凡人,都有成长总结修炼的过程,一部分精华,通过书写的形式来传播,像种子一样 。
不同的作者,生长背景环境不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视角,你死记硬背,都不可能心领神会 。通过行走游历,与书中思想结合,才能增加智慧阅历 。
在广袤间,欣赏大好河山雄伟壮丽,感受历史的悠久,突破自我视野的局限,心胸也会跟着舒展 。
看世间忙忙碌碌,不停追逐,皆是为了生活 。闹市中人群穿梭,贩夫走卒不停售卖吆喝,既无奈又有趣,一段段旅程,不同的风景感悟 。
只有真实接触,才发现人间冷暖百态 。这是书本中不能感受到的,走万里路才明白人生的真谛吧!
我认为不存在“读书”和“走路”谁更好的问题,因为两者都是一个人追求学问必须面对的两个方面,所以我认为二者结合才最好,一个人应该“一边走路,一边读书” 。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学过语文的都知道,学习语文要培养“语感”,什么是语感?按教科书定义,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学习语文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你不能脱离了社会实践和个人体验去学语文,比如你学习“女人”两个字,如果你像一首歌里的小和尚那样,根本就没见过女人,这俩字你能学好吗?如果是“阅历”丰富的二师兄,见了这俩字估计要流口水 。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其实古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提倡读死书,不然会变成“书呆子”,不过也不是人人都明白,所以“书呆子”还是有的 。古代很多文人在未得“功名”前喜欢骑着毛驴出游,如陆游“细雨骑驴过剑门”,而且一旦官场失意,他们也不甘心去当个苦闷的“宅男”,而是继续“游山玩水”,因为他们善于在山水田园之间找到创作的灵感,喜欢用大自然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激情,并在丽山秀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忘掉过去的不快 。
读万卷书的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辛弃疾有句很著名的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从侧面说明大部分人写诗是以“愁”为基调的 。数一数那些名家大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等,都“混”的不太如意,也难怪,诗人的真性情怎能融入污浊的官场呢?所以他们只能寄情于山水,用瑰丽的诗篇来稀释心头的千愁万绪 。如此既培养了语感,也使创作有了素材,可谓相得益彰,把学习和创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李白,我认为李白读“万卷书”不太可能,但走万里路是绝对有可能的,有他写的诗为证,因为李白没当过几天“官”,他的狂傲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当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 。有人说李白是一个资深驴友,“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摘自教科书)李白的足迹,遍布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 。有这么丰富的阅历,再加上过人的天赋,诗能写的不好吗?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1,从这两者中汲取到知识的形式方式不一样 。读万卷书,这种汲取知识的形式方式是固定化的,是格式化的,是公式化的,有时也可以说是生搬硬套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特定环境,特殊情况下,真真实实把这万卷书上所阐述的内容用之于实际生活当中之时,就行不通了 。比如说,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上所阐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运用于战争中就不能照搬照套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场上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很强,一定得依情况而,只有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指挥相结合,才能克敌制胜 。行万里路汲取知识的形式方式则是活灵多样的,有一定的实践性,它取之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 。
2,从这两者中学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 。万卷书上的知识不是自己亲力亲为所得到的知识,而是别人的知识整理而成的,知识面窄 。行万里路则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得自己亲力亲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沿途有自然风光,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尽是知识,有美食知识,住宿知识,交通知识,旅游知识,一切尽收眼底,一切也会铭记于心 。
综观上述两点,因此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